廣西巴馬縣是中國大陸長壽之鄉,巴馬傜族自治縣超過百歲人瑞達八十七人。圖中的人瑞能夠自理生活,還能做細緻的織布工作。
圖/新華社
「活到百歲不是夢!」人類的長壽基因,已被科學家發現。台北榮總與國立陽明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成立國家級「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開幕典禮暨研討會昨日舉行,副總統吳敦義揭牌,國內外專家學者發表高齡醫學重要研究成果。
陽明大學教授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蔡亭芬,與國衛院研究員蔡世峰教授,二○○九年發表位於人類第四對染色體上的Cisd2基因在小鼠具調節壽命功用,Cisd2基因發現是科學上偶然,原本做肝癌研究的團隊意外發現調控壽命基因,與美國哈佛大學長壽家族研究團隊結果相當接近,且更進一步找出特定基因。
蔡亭芬指出,這個新的特定基因,命名為Cisd2,經動物實驗發現,當Cisd2活性下降時,出現肌肉、皮膚、神經等老化現象;經小鼠動物實驗發現,剔除小鼠Cisd2基因後,小鼠不僅比同胎兄弟瘦小,壽命也較其他小鼠平均壽命來得短。若增加Cisd2活性,小鼠壽命從二十四個月延長至三十個月,最長甚至可到四十個月,「換算人類壽命,可活到一百歲,最長則活到一百二十歲。」
蔡亭芬說,研究團隊發現《神農本草經》中所收集的一百二十種「上品藥」中,經萃取、比對六十種藥物,發現至少有兩種上品藥,具增加Cisd2活性效果,研發成保養品、藥品,將可延長壽命,由於仍在研究階段,研究團隊暫不公布。她強調,要增加Cisd2活性,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教授王培寧二○一二年開始,收集宜蘭縣員山鄉一千八百名五十歲以上民眾健康資料與腦部影像,發現四成受測者在體重減輕、手部握力降低、容易感到疲倦、走路速度變慢、活動力下降等指標中,符合其中三項,已屬老化衰弱,大腦與小腦出現萎縮,顯示五十歲為身體機能走下坡分界點。
王培寧說,民眾若符合五項指標中一項,是前期老化現象,往後恐增加失智、失能等風險,建議出現衰弱症狀時,應盡速至高齡醫學科檢查,找出老化原因。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指出,年長者體重不宜太輕,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 dy Mass Index,BMI)應維持在二十四至二十七之間。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研究發現,年長者體重若較正常值二十四稍微過重一些,有助身體機能的運作,不易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