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空難 是飛安問題 與機場無關

亨樹(台北市/航空迷) |2015.02.11
966觀看次
字級

復興航空班機發生空難,起飛後不幸墜入基隆河,松山機場遷移的主張又起。這種主張暴露膚淺,對議題不做功課,使空難檢討失焦。

先從國外例子談起,東京羽田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美國紐約拉瓜迪亞機場都在市區,承擔國內線民航班機起降重任,與國際線機場分開。一如松山機場與桃園機場的角色分工。

回顧將近八十年歷史的松山機場周遭變遷,台北市民國五十六年升格為院轄市後,才將原屬台北縣(今新北市)的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景美、木柵六個行政區併入。台北市升格院轄市前,地處基隆河岸邊的松山機場,當年是人煙稀少的市郊,哪是「市中心」?這種倒果為因的論調,根本無助於釐清議題癥結。

強調松山機場應「遷地為良」,聲稱松山機場存在與軍民用航空器起降,危及機場周遭人口稠密聚落,說居民生命、財產與飽受客機起降噪音之苦的民代與名嘴,應先捫心自問:是先有松山機場?還是先有人口稠密聚落存在?

在松山機場周圍居住和購屋置產者,對於和機場為鄰,應當心裡有數,風險自負。

再說松山機場班機起降吞吐功能,難以轉移到桃園機場,因桃園機場國際線班機,會少一處備降場,增加飛安事故發生風險。

遷移一座民航機場茲事體大,撇開鄰避(NIMBY)症候群盛行的台灣民間抗爭政治文化不談,光是尋找適當地點遷建,就已困難重重,更要考慮風向、風速、地質等自然因素。

寸土寸金,遷建松山機場至他處,根本是不可能任務。某些台北市民和公職人員,只想享受機場帶來的便利,卻吝於分攤相關社會成本。為何桃園或其他縣市居民,就得為台北市民概括承受松山機場衍生的社會成本,和飛安事故等風險?其他縣市居民是二等公民嗎?

松山機場改作他用,台北市中心平白多出一大塊閒置公用土地,背後衍生的土地炒作商機極其可觀,現在極力鼓吹廢掉或遷移該機場聲音,立論背後出發點恐怕不單純。

由已知證據推斷,復興航空班機事故,不論出自人為或自然因素,本質乃飛安問題,與松山機場存在何干?松山機場何辜?切莫牽拖松山機場好嗎?

亨樹(台北市/航空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