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冬季寒冷低溫,人體為防止散熱,維持體溫,血管收縮變細,血壓與血管阻力隨之上升,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及中風,中醫師提醒,冬季注意保暖,維持體內氣血循環順暢為養生首要。
中醫師羅明宇指出,每年冬季十一月至隔年三月,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禦寒保暖之道,可從勞宮穴、陽池穴、神闕穴、湧泉穴等四個穴道按摩做起。
羅明宇說,體內淤血是造成血壓升高,形成糖尿病、肝病原因之一。「勞宮穴」就是祛除淤血,改善血液迴圈有效穴位。找出勞宮穴位置很簡單,把手輕輕地握住,相當於中指和無名指指尖部分正中間,便是勞宮穴位置。
他提議採用按壓法,用另一隻手大拇指,邊按壓穴位邊按摩,用感到舒適的強度進行。每次三至五分鐘,每天五至六次即可。洗澡後肌肉放鬆時做,效果更好。
「陽池穴」正好在手背間骨集合部位。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於靠近手背那一側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即陽池穴所在。
羅明宇指出,陽池穴是支配血液迴圈及荷爾蒙分泌重要穴位,刺激這一穴位,可迅速暢通血液迴圈,平衡荷爾蒙分泌,暖和身體,消除發冷症。最好兩手齊用,慢慢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按摩陽池穴不僅治懼冷症,還可調節內臟器官功能,治感冒、氣喘、胃腸病、腎功能失調等都有助益。
「神闕穴」即俗稱肚臍眼,羅明宇表示,可採「揉中法」,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前,排空大小便,去衣阻腹,天冷時可蓋上被子,全身放鬆,仰臥床上,將雙手搓熱,重疊放在肚臍上,先逆時針方向旋轉一百零八圈,然後再順時針方向旋轉一百零八圈。
還有「聚氣法」,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穴轉,意念將宇宙中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直到感覺到溫熱。
「意守法」,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閥,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按壓法」手指按在肚臍眼上,不要揉動,根據舒適程度調節按力大小。按壓時平心靜氣,將意念集中在肚臍眼,數呼吸數數到一百,一天一次。
最後按摩「湧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再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搓揉一百下。接著搓揉各腳趾一百下。
羅明宇強調,人體諸多經脈都彙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係。湧泉穴被稱為接地氣的樞紐,適度地刺激,有益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緩解下肢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