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陳島撤退來台已一甲子,台灣歷史博物館將於八日大陳撤退日,在兒童廳推出「大陳爺爺說故事」,讓民眾了解大陳人、新住民等不同移民的故事。
國共內戰失利後,政府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大批軍眷來台形成眷村文化,其中「大陳義胞」的故事頗具特色。
一九四九年,浙江外海大陳島仍持續作為反共基地,直到一九五五年剛過完元宵節的二月八日,美國第七艦隊及國軍聯合掩護島上一萬八千多人撤退來台。大陳人來台後,被稱為「義胞」,被政府分別安置在全台十二個縣市的三十五個大陳新村。大陳人因戰亂關係,被迫無奈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對許多大陳人來說,浙江外海的那個大陳島,已成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大陳爺爺說故事」活動是由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勤益科技大學人文創意學院的學生共同合作,將孫子小傑跟大陳爺爺的真實故事,改編為繪本,並錄製真人版祖孫對話,製作成有聲書短片。
活動將由台史博義工為大小朋友講解,六十年前大陳人撤退的驚險歷程,再帶入賺人熱淚的繪本故事,最後還有繪畫活動,活動免費,不需報名。
「大陳爺爺說故事」八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在台史博兒童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