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風情畫 使用在地素材—花蓮玉里的璞石畫

文與圖/淨蓮 |2015.01.25
4382觀看次
字級
2001 2001年璞石畫首度跨出原創地玉里,參加當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展出,引起廣大的回響,亦奠定了璞石畫在石藝界的席位。圖/淨蓮
2012 2012年初,工坊突發奇想,丟棄完全以自然石材加工的思維方式另起爐灶,藉著過去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實作及美感經驗,嘗試以在地所盛產石材為基材,加工打造成大小不等之砂粒,再重新配方,開發出重組石材。圖/淨蓮
邱創用老師 圖/淨蓮
圖/淨蓮
圖/淨蓮
圖/淨蓮
圖/淨蓮
圖/淨蓮
圖/淨蓮
第一幅運用大理石廢材製做的畫 圖/淨蓮
璞石畫製作流程 圖/淨蓮

文與圖/淨蓮

邱創用老師四十年前任教於花蓮玉里高中,教授美學工藝,民國七十五(一九八六)年,教育廳推動特色化學校,也就是希望各學校要有其特色課程。於是,邱老師開始動腦筋,他思考著如何想運用在地素材成為有特色的藝術,讓更多人能認識座落在中央山脈的玉里小鎮、玉里高中。

他常獨自走到荒煙蔓草的秀姑巒溪一邊撿石頭一邊思考,當時花蓮大理石很盛行,馬賽克作畫亦很流行,他想著——噹——忽然靈光乍現——石頭的美麗紋路,是經過幾百年、幾千年地層的壓縮自然形成的,以「石頭故鄉」——花蓮的地利之便,最能表現在地文化特色了。終於,啟動了邱老師想運用大自然淬鍊過的石頭為材料作畫的契機。

第一幅畫——撿拾大理石片拼成

當時民風保守,技術、工具也很有限,草創時期多是直接撿拾大理石的單石塊、石片廢料來拼成一幅畫,後來觀察生活與石頭密不可分的原住民的民房等建築,以及無意間撿到會碎成條狀,並有多樣顏色的石頭,他才恍然大悟,可以重組不同石材,讓整個畫改變風格。邱老師說:「平凡的東西,透過思考運用,就變得有價值!」並將此畫作的風格取名為「璞石閣畫」。

「璞石閣畫」命名緣由

當初取「璞石閣畫」這樣的名稱,除了因取用大自然中樸拙的石頭,命名「璞石藝術」,靈感也來自玉里的舊名「璞石閣」,布農族語意指滿天風沙的坑谷,而阿美族語則是指蕨類叢生之地;另有說此名乃1875年台灣鎮總兵吳光亮越過中央山脈至玉里屯兵,因見秀姑巒溪畔布滿純白的玉石(大理石),就如未磨的「璞」玉「石」,官兵在此又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石閣」。

1999年始,邱老師在玉里鎮鎮長支持下讓「璞石閣畫」藝術更加發揮。玉里鎮屬地震帶,玉里國小因921大地震,校園不堪使用而遷校,就地保留的校舍改為「璞石藝術館」,有了這個完整空間,「璞石閣畫」正式改名為「璞石畫」,有許多外地友人,甚至國外明星,來到花蓮一定要來一趟這裡,除了賞畫、手作DIY,還可認識此地沿革。

璞石畫發展成玉里特色文化

歷經一、二十年的研究測試,邱老師發展以板岩作為畫框及畫板,運用模具加工打造成大小不等之砂粒,開發出重組石材,透過解裂、嵌貼等技法盡情發揮石材特質,創作出自然冰裂紋特有美感,激盪出效果不同的視覺感受;同時大幅縮短創作工時,可以說邱老師已將「璞石藝術」打造成玉里的地方特色文化。

現今邱老師雖已退休,仍不斷研發各種作畫方法讓更多人來一圓「石頭夢」。也因此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原來真有許多人喜歡大自然的產物——石頭。

採訪時順便問老師在幾十年的歲月中找到什麼?石頭創作有何啟發?

他毫不思考地回答:在創作過程中找到快樂。他說創作如修行,必須不斷的孕育、練習,經過敲、打、剪、磨、砍、擺、黏……構圖、雕塑、箝貼、刷沙……才能完成,每一項的工序,都猶如在與心對話。

邱老師一九九七年以雕塑類榮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一直有著一分文化的使命感,他發願將此「璞石畫」發揚傳承,並希望帶動玉里當地的經濟,讓更多人認識座落中央山脈這個如璞玉般的小鎮。

邱創用小檔案

˙一九九七年以雕塑類榮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

˙曾獲選派任南非史瓦濟蘭王國工藝隊服務兩年

˙曾擔任花蓮石雕協會會長、花蓮縣文化局諮詢委員、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作品多次入選全省、全國美展,石雕作品「布袋戲曲」受省立博物館典藏、「戲夢」及「韻」受花蓮文化中心石藝博物館典藏

˙大型公共藝術作品:萬榮鄉石雕景觀「賽德克勇士」、太魯閣遊客中心大型壁畫「原鄉人」及「谷跡」地景石畫、玉里璞石閣公園入口意象「部落新語」、中央研究院大型壁畫「躍昇」、南投中興新村虎山藝術館入口意象「人文風華」

璞石畫製作流程

1.構圖:圖案須化繁為簡,以表現石材原質為思考中心。

2.主體嵌貼:主體先行嵌貼,注意色彩布局安排及素材質量感的運用。

3.副體嵌貼:主體完成後,進行副體圖像之嵌貼,須注意主副體之間的大小比例。

4.縫隙砂施作:石縫隙先行施灑深色砂材,使圖像立體化,並先保固風乾。

5.背景砂施作:選擇可襯托主體色材之砂材,進行施灑,注意整體色彩的協調性。

6.保固完成:使用保固液將砂材進行全面滲透式的保固,作最後的整修清理後,使其陰乾即成。

2001

2001年璞石畫首度跨出原創地玉里,參加當屆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展出,引起廣大的回響,亦奠定了璞石畫在石藝界的席位。之後,每屆國際石雕藝術季,必獲地方文化部門邀展特殊禮遇,工坊更篤定將璞石畫發展成為地方特色文化的意念決心。此時,作品技法表現已較為進步活潑,並首度將彩色砂材應用在畫作上。

2012

2012年初,工坊突發奇想,丟棄完全以自然石材加工的思維方式另起爐灶,藉著過去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實作及美感經驗,嘗試以在地所盛產石材為基材,加工打造成大小不等之砂粒,再重新配方,開發出重組石材,經實驗後品質穩定、視效良好,大幅提升了重組石材應用上的寬廣度,可用模具方式製造出石板、形板及各式立體文創商品,獨家配方之骨材,質感及色彩自然逼真,比原石質更具吸引力,工作伙伴因而士氣大振,璞石文創之路終於撥雲見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