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口腔保健,與腹中寶寶健康息息相關。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根據統計,九成五以上國人罹患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懷孕的媽媽也不例外,醫師提醒,唯有在懷孕前做好完善的口腔檢查,解決現有的口腔問題,並在妊娠期間定期追蹤及控制牙周病,讓媽媽牙齒好,寶寶才會長得好。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日召開「媽媽牙齒好,寶寶長的好」記者會,與衛福部中央健保署以及台灣牙周病醫學會,共同呼籲國人重視「自然牙」保存的重要性。
公會「牙周統合計畫」召集人林世榮醫師指出,患有牙周病的孕婦比健康孕婦「早產」機率高近三倍,而新生兒體重過輕機率高兩倍,由此可知,孕婦口腔保健重要性,與腹中寶寶健康息息相關。
林世榮說,懷孕婦女多數會乖乖做完每項產檢,然而擔心X光、藥物等影響胎兒,在懷孕期間即使口腔不適,也只是選擇忍耐,反而增加口腔疾病罹患機會,嚴重者更會影響胎兒健康(包括流產、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
林世榮強調,懷孕期間婦女,若口腔狀況不好甚至已罹患牙周病,不僅會對孕婦本身造成影響,更會對胎兒形成「垂直感染」風險,導致新生兒容易罹患齲齒等口腔疾病。
公會公關委員會執行長李明憲醫師表示,俗話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準媽媽們於懷孕期間因內分泌改變、偏好酸性食物及常反胃吐酸水,造成口腔狀態改變,若未能徹底維護口腔清潔,將會累積大量的牙菌斑,容易罹患蛀牙及牙齦炎。
此外,若孕婦懷孕前口腔狀況不佳,則於懷孕期間會加重症狀,易造成牙周病產生。呼籲國人重視平日口腔清潔保健,才能有效降低口腔疾病,延長「自然牙」使用年限。
李明憲說,針對懷孕婦女特殊口腔狀況,健保署今年特別新增「懷孕婦女牙結石清除」項目,為懷孕婦女多提供一次清除牙結石服務。凡婦女於懷孕期間,除一般每六個月健保給付一次口腔照護外,間隔三個月後可享有多一次牙結石清除,與口腔衛教服務,為準媽媽及胎兒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