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歲的鄭惇元(見圖/家屬提供)有感於許多人會講台語,卻不懂台語,退休後終日伏案編寫台語字典,到今年滿二十年,終於出書,選在妻子逝世七周年這天發表。
【本報台南訊】八十八歲的鄭惇元(見圖/家屬提供)有感於許多人會講台語,卻不懂台語,退休後終日伏案編寫台語字典,到今年滿二十年,終於出書,選在妻子逝世七周年這天發表。
鄭惇元自幼好學不倦,是台南高商高中部第一屆畢業生,在資源欠缺的年代自學法律,通過司法官考試。一九九一年從台鹽文書科長職位退休,看到電視上台語歌詞用字錯誤,還有媒體常用錯誤的台語字,興起編寫台語字典的念頭。
當時已六十多歲,但他比學生還用功,有空就整理資料,書房堆滿書籍。他說年紀大容易累,常常在案前睡著,睡醒繼續寫,有時候睡到一半,靈感來了就起床寫。孜孜不倦二十年,完成近兩千頁的《台華辭典》。
鄭惇元說,台語有讀音與語音,前者是舊時認為讀書人較文雅的發音,源自商朝,後者是一般人說的「白話音」,經過日據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懂的人已不多,現代人雖然會講,但會寫、會讀則困難。
像台語的單字或句末,在輕聲字之前都是讀本調,除此之外有「變調」,但目前很多台語著作中標音都是本調,不是實際的變調讀音。
字典中不僅有國語注音標示國語念法,還有台羅拼音拼出讀音與語音,相當完整。每一句台語字詞有相對應中文字,如四處「拋拋走」,以及「拍呃」指打嗝、「目箍」指眼眶等。
字典收錄許多台灣諺語,如「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有前蹄無後爪」(意指工具亂丟,不懂得物歸原處)。
鄭惇元說,退休後沒有多陪老婆,很對不起她,因此選在老婆去世周年發表字典,當作獻給另一半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