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爾容製作的紙製軟身媽祖神尊,參加二○一四年德國柏林國際工藝展。
圖/北港工藝坊提供
【記者林洛瀅台北報導】傳統紙製神像工藝歷史約一千五百年,卻在近二百年前失傳,唯森傳統紙藝公司負責人蔡爾容耗時五年,鑽研古書找回失傳「正統脫胎換骨法」,成為全世界唯一製作紙神像專業製作人,有很多神明指定他製作金身;去年十一月他帶著紙製軟身媽祖神尊參加德國柏林國際工藝展,如今在雲林縣北港工藝坊也能夠一睹風采。
中國工藝精髓
融入紙塑神尊
「蔡爾容老師—神紙奇技」即日起至二月二十二日在北港工藝坊展出,近三十件紙神尊與面具作品,包含軟身媽祖神尊、太歲殿主祀斗母、五路財神、官降首護衛地藏菩薩出巡等,面具部分還有北齊蘭陵王出征必戴面具,樣貌精緻特殊;蔡爾容的紙製神像工藝,曾讓某位大學教授讚歎地說:「中國工藝技術精髓,都融入在紙神尊裡面。」
蔡爾容去年製作一尊紙製軟身媽祖神尊參加德國柏林國際工藝展,這也是相隔十多年後,有來自台灣的代表參展。他說,軟身神尊通常是木雕製成,如果使用紙塑方式,關節部分容易斷裂,為了自我挑戰願意勇於嘗試突破;展示的〈蘭陵王〉面具,當初考察古畫,發現蘭陵王出征戴的面具,是佛教龍天護法面相,而且傳說他有胡人血統,所以毛髮特別設計紅色。
麵粉黏著組裝
步驟不容失誤
蔡爾容表示,立體紙塑神像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直到明朝發展出「正統脫胎換骨法」,製作一尊紙神像工序繁雜,加上紙神像主要使用祭祀建醮,科儀結束後必定火化,所以很難保存;早期先民帶著紙製神尊從大陸遷徙台灣,多年後神像逐漸受損,有人為修復神尊,輾轉找到蔡爾容幫忙復原。
為復原「正統脫胎換骨法」,蔡爾容歷經五年摸索、實驗,靠著國小到國中時期跟著父親學習紙塑技術,以及變賣一棟房子籌措經費才成功。他說,翻遍一百多冊古書,彙整資料內容卻不到一張A4紙,很多古書沒有詳細記錄製作方法,最多一、兩句話就帶過,甚至只留下老師傅叮嚀的話,想要徹底了解,真的很難。
蔡爾容指出,正統脫胎換骨法有塑形、陰乾、修剪、整形、上彩、彩繪、造型、組裝等十多道工序,與紙張雕刻的紙雕工藝截然不同,不用化學黏著劑,仍使古法所用的麵粉,避免紙張年久崩開,如果是製作成面具,也能避免皮膚過敏,他至今承襲傳統古法,只要一個步驟做錯就注定失敗。
「正統脫胎換骨法」的紙神像使用韌性最強的竹纖維紙,由於竹子質地太硬,製紙前必須浸泡大量石灰水,恰巧石灰有防腐功能,經過數層紙張以麵粉黏貼捏塑而成的神尊,間接達到防蟲蛀、發霉效果。
傳統工藝萎縮
盼古技藝留傳
紙神像在台灣發展幾十年,從興盛的十多家店,至今萎縮只剩蔡爾容獨自製作。他感歎地說,爺爺從事演出布袋戲,父親則製作布袋戲偶,恰巧結識很多道士友人,在兩岸戒嚴時,很多紙神像無法從大陸送來台灣,為保有祭典儀式,父親全心投入製紙神像,當父親中風、母親罹癌,哥哥不願接手工藝,他結束電腦相關工作承接父親技術,盼能傳承父親大半輩子的技藝。
曾經很多人士邀請蔡爾容在海外設廠,但是蔡爾容都一一婉拒。他說,花盡心血還原技術,再苦也要把技術留在故鄉,抱持發展地方特色信念,把紙神像技術留在台灣,依循「正統脫胎換骨法」製作神像、人偶,發揚老祖宗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