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各級學校師生,二月起在校園看不到報紙,家長罵「矯枉過正」;學生寫作業、老師編教材都需要讀報,「難道鼓勵學生在學校滑手機、上網看新聞?」
台北市高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饒月琴說,讀報也是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不同報紙提供多元角度,可增加學生時事評論能力;大學學測、指考都有時事題,推甄面試也會問。
饒月琴表示,從網路也可以獲知國內外大事,但從視力保健觀點,國中小不能太早數位化,學生在校使用手機上網也有限制。
身為中山女山家長會長的饒月琴說,若學校需要訂報,可由家長會支持,但「為何政府經費要轉嫁給家長吸收?」她擔心,有些家長會的經濟能力較弱。
台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顧問許永佳表示,學生依賴網路非常嚴重,應多鼓勵閱讀紙本;輕率作出校園停閱報紙決策,凸顯市長把專業擺一邊,只靠「個人意志」施政。
「市長個人不看報,不代表別人也不要看報。」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系主任袁孝維表示,柯市長應先做調查,廣徵意見再決策;她以前擔任台大國際長期間,校方曾以英文報閱讀率低而取消,但她力爭;報紙放在圖書館,不管多少人看,都有潛在啟發,「不能關上這扇窗。」
袁孝維常擔任大學甄選入學面試官,她說,面試一定會問時事題,不希望高中生讀死書,也要看報紙,關懷社會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