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尊重一切信仰的精神受重視,才有助於避免極端主義蔓延。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修女身著罩頭長袍,西方社會少有異樣眼光;法國禁止穆斯林婦女在公眾場合蒙面。美國觀察家在巴黎槍擊案後反思,對待不同文明,西方社會可有分別心?
全球政治評論(World Politics Review)總編輯鞏斯坦,生動描述自己在巴黎的親身經歷,鞏斯坦有回晨跑,遇上身著禮拜服、罩住頭與脖子的穆斯林女子同向而行,法國老太太迎兩人面而來,先用毫無憐憫的眼神上下打量穆斯林女子,隨後用法語叨唸「別看起來像個笨蛋」,鞏斯坦沒能來得及回神問老太太,「妳會這麼跟修女說話嗎?」
言論與信仰自由是西方標榜的普世價值,長期以來,西方社會對特定文化以高舉言論自由幽默嘲諷,唯有法國憲法中強調「尊重一切信仰」的精神受重視,才有助於避免極端主義蔓延;展現尊重,不代表向暴力低頭,而是避免悲劇重演。
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已辭世多年,他1990年代寫「文明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預言西方世界觀者與不同文明間衝突將不斷升高。其中點名伊斯蘭教,這一觀點,跨越世紀存在;他還認為,西方社會需接受,自身文明具獨特性,而非普世觀點。
言論自由之界、幽默之度,如何拿捏自我表達與自我約束的平衡,難有簡單答案,而不失溫厚,或為各類文明可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