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二○一三年下半年曾經歷「奶荒」,鮮奶價格暴漲,許多奶農高價買奶牛,沒想到奶價自二○一四年下半年一路崩跌,奶農賤賣鮮奶給豬農餵豬,甚至寧願把鮮奶倒掉。
《新京報》昨天報導,大陸鮮奶收購價二○一三年曾一度飆升至每公斤人民幣五元(約新台幣二十六元),許多奶農當時高價買入奶牛。但二○一四年下半年以來,鮮奶收購價格一路下跌至每公斤三點三元。另一方面,飼料售價居高不下,養殖成本上升,奶牛頓成燙手山芋。
報導說,養殖成本高漲,鮮奶收購價崩跌,更要命的是奶企的鮮奶用量減少,「奶農的鮮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鮮奶倒掉,甚至把剛剛懷孕的奶牛賣掉,成了奶農們不得已的選擇。
但大陸乳業專家分析,這不只是單純的產能過剩,還有乳製品生產企業自身牧場增加,及進口奶粉大量進入市場,再加上中國市場需求減弱,故而造成陸產牛奶銷量下降,都是原因之一。
河北省奶農就遇到上述困境,有些奶農每天把奶企未收購的鮮奶以每公斤一元價格售賣,賣不完餵小牛,再剩餘的直接倒掉,每天倒掉約五十公斤以上,還有奶農直接以每公斤零點五元的價格,賣給養豬農戶餵豬。
由於大陸乳品企業大舉海外投資,增加海外奶源使用,甚至傾向自建牧場控制奶源,大陸中小規模奶農養殖及散戶養殖恐面臨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