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樂】直指人心的禪 與不立文字的音樂

田青 |2015.01.06
1577觀看次
字級

文/田青

假如說,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一瞬間便開始了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傳承,那麼,從某個原始人第一次僅僅為了高興而撥動弓弦的一瞬間開始,音樂,便也走上了與語言並行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

中國民間過去曾有一句頗有禪意的老話︰「人生識字糊塗始」,的確道出了部分真理。語言文字,作為世間文化和知識的載體,作為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著固有的局限性。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臨終時稱自己「未說一字」;《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話也是︰「道可道,非常道」,認為世上凡是可說的道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不是真正、長久的道理。

對人類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對終極真理的非語言性的清醒認識,應該是東方古典哲學對人類認識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在禪宗看來,所有修行的門徑、方法、過程,以及最終的目的,統統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明心見性。雖然「見性」是目的,「明心」是手段,但禪宗最看重的是心,是心的澄淨和解脫。

中國禪宗「二祖」慧可悟道前寧可跪雪斷臂也要「解脫」的最大煩惱便是「吾心不寧」,而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乞師與安」─求師為其安心。

菩提達摩為慧可解悟,使慧可「立地成佛」的一句話,也是這五個字︰「與汝安心竟」。但是,恰恰在「明心見性」的過程中,文字常常成為「心」的羈絆和障礙。有一個曾被廣泛引用的禪宗公案說︰

一個學者來向禪師學禪,禪師為他倒茶時有意一邊說話一邊倒,茶杯滿了,禪師還在繼續倒,學者只好提醒他說︰「滿了!滿了!」而實際上,禪師正是要用這個行動提醒學者,他自己就像這個裝滿了水的杯子,如果不把已裝滿腦袋的舊思想、舊觀念、舊思維方式統統倒掉,是無法再灌進新東西的。這位學者所長的語言、文字,在學禪的路上,卻可能是他「文字障」。

音樂與禪一樣,在本質上便具有「反文字性」,一切企圖用語言來「描述」音樂的嘗試,都是徒勞的。在音樂欣賞領域裡,人們最常犯的一個概念錯誤,便是用「聽懂聽不懂」來表示對音樂欣賞的結果。音樂不是文字和概念,沒有什麼「懂」與「不懂」,而只有「喜歡」與「不喜歡」以及其他類似的感覺。

正像禪強調體悟和心靈的感受一樣,音樂需要的也僅僅是感受,是個人的、不可替代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從根本上講,也是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是「不可言傳」的。

人們用語言和文字表達的東西,充其量,也只是你個人感受(注意︰是「你的」,而不是「音樂的」)的文字化。即使是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千古名句,所描寫的也只是音樂在詩人心中所引起的聯想,而不是感受的全部,更不是音樂本身。

禪宗有一句真正了悟的話,叫「一說便錯」。對音樂欣賞而言,其實也是「一說便錯」。奧地利著名的音樂美學家漢斯利克(一八二五─一九○四年)有一個和他本人同樣著名的命題︰「音樂的內容」,僅僅是「樂音的運動形式」而已。現在,愈來愈多的音樂學家們認為這個過去被譏評為「形式主義」的觀點,有著深刻的道理。

其實,西方的詩人海涅早就說過︰「話語停止的地方,便是音樂的開始。」而東方的哲人孟子在這個問題上說得更透澈︰「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認為好的、善的語言不如好的、善的音樂更容易深入人心,在道德標準第一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並強調了音樂對語言的超越。(上)

(本文摘自《禪與樂》,香海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