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宗教古蹟 聯合國協助保護

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 |2015.01.06
1652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在這個危難之際,向伊拉克人民表達聯合國的支援和關切,盡全力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 Irina Bokova日前訪問位於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國家博物館表示,伊拉克是擁有全世界最豐富文化遺產的國家之一,有數千處神廟、古建築和考古遺址,我們不能允許這些人類文明的遺產財富被最野蠻的行徑破壞。

位於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伊拉克,歷史上稱為美索不達米亞,西元前一千七百年建立巴比倫(意為神之門)王國,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西方文明的搖籃。西元六世紀,被阿拉伯人統治而伊斯蘭化。目前有逾九成人口是穆斯林,其中六成以上是什葉派。

伊拉克有世界著名的歷史和宗教遺址古蹟,及得天獨厚的自然及宗教旅遊資源,例如納賈夫市中心有西元七世紀什葉派穆斯林最高精神領袖、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第四任哈里發(真主使者的繼承人)、什葉派首代伊瑪目(教長)阿里(A1i)的陵墓、金碧輝煌的阿里清真寺。不只美索不達米亞的古蹟,還有從西元九世紀至中世紀的伊斯蘭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各種文物。

去年七月中,UNESCO邀請伊拉克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遺產專家召開會議,通過緊急因應方案,以保護伊拉克豐富的文化遺產。

與會者認為,伊拉克的文化遺產面臨多重威脅:武裝衝突造成的損壞、挖掘文化遺址及非法販運文物等。

英國社會科學院伊拉克研究所理事會主席、倫敦大學學院古近東史教授EleanorRobson指出,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在占領伊拉克第二大城市Mosul(亞述帝國的中心地帶)後,隨即頒布法令,包括摧毀什葉派墓地、神殿及其他文明古蹟。

破壞高峰發生在去年五月,有近二十處遺址被破壞,之後每個月破壞大約六個遺址。其中,超過半數被破壞的遺址都與什葉派穆斯林、基督教和Yazidi(伊拉克北部的古老民族,庫德族的分支)有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