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布國中小學生中,有六分之一的學生主科不及格,因而引發討論。我身在高中職的數學教學現場,亦想對補救教學的做法提供一點意見。
目前國內的補救教學的做法,是在中午或第九節的時間,以三、四十個人一班大鍋炒的方式進行,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每個學生的挫折起始點有異,錯誤類型也不同,一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要針砭所有的個別差異,然後再對症下藥,根本緣木求魚。所以老師只有「做完事」,沒有「做對事」。
與其讓程度跟不上的學生在正課鴨子聽雷,或是要讓他們接受程度根本負荷不了的教材或考題,能力分級就成了不可不面對的現實。
因此要讓補救教學有效,恐怕政府得挹注更多的經費,減少補救班的班級人數,同時採用正課抽離的方式增加時數,否則舊的學不會,新的跟不上,補救教學將成為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鍾邦友(高市/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