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清孝教授 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鶴見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木村清孝,身為曹洞宗僧侶家庭長子,直下承擔家業成為僧侶,現為曹洞宗龍寶寺住持,並在學術上專研佛教華嚴思想與華嚴宗,為國際佛教思想研究的知名學者。
出生僧侶家庭
順命直下承擔
木村清孝教授出生於九州熊本縣天草市的曹洞宗僧侶家庭,父親即是師父。身為家中長子的他,因為父親身體不好,希望他早點承擔家業,自幼即跟隨父親參與檀家法事,在耳濡目染的薰習下,很早就能背誦曹洞宗所用的各部經典,並能靈活運用。
木村清孝笑說僧侶家庭中的孩子,有的會因逃避而不學佛法,有的則順應宿命深入經藏,隨順因緣的生命歷程。他在小學以前一直待在九州,中學時期舉家遷移到北海道涵館,至於自己會出家成為僧侶,在某種程度也許是宿命,身為長子、父親要求又很嚴格,沒有辦法選擇身分,必須直下承擔走這條路。
但求學時期並未選擇佛教這條路,他認為所要學習吸收的知識應當要廣泛,因此大學主修的專業是倫理學,作為一個世間人應當要學習、關心的事物,是他當時最重視的。
一門深入佛法
研究印度哲學
大學畢業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時,木村清孝才開始選擇一門深入走入佛教。但是當時對佛法一無所知,對於浩瀚的佛教知識該如何選擇,木村清孝著實困擾。幸而當時的指導教授建議他研究華嚴,就這樣,一路研究到現在。
剛開始,因為就讀印度哲學研究所,必須學習梵文,在什麼辭典都不知道的狀態下,承師長一路提攜教導下,逐一研讀典籍。
木村清孝說,談華嚴,必須把華嚴經與華嚴宗區分來談。華嚴經出於印度,是在印度宗教哲學背景而產生的經典;華嚴宗則是佛教思想東傳中國後與儒家、道家思想及民間信仰相互結合碰撞下而在中國出現。但是並非把二者完全割離,因為兩者依舊有緊密的聯繫。
二祖雲華智儼
連接中印思想
木村清孝表示,在他翻閱相關資料以後,選擇華嚴宗的二祖雲華智儼法師做總體研究。當時的前輩、知名學者鐮田茂雄研究華嚴宗的三祖、四祖,資料也比較多。作為一個後輩學人,前有權威老師,要研究的目標資料又比較少,故這條路走來著實不易。
他指出,二祖是以印度佛教思想為基礎提出自己的見解,弟子們以中國的傳統儒家道家思想及民間信仰為基礎來解讀華嚴思想,所以研究二祖及其門人,有印度的傳承與中國的連接,具多樣性與豐富性,是很有趣的事;在研究天台宗慧思法師及其門人的互動相比,也是類似的情形。
家中是曹洞宗的傳承,木村清孝從小就覺得禪宗的思想太廣大,禪是體驗與實踐的學問,而華嚴思想是禪宗的一大支柱;通過對華嚴思想的深入研究,更廣泛的接觸更多知識,再回頭看禪宗思想更加清晰而有條理,這中間都是相互連繫,並非脫離曹洞宗而轉向研究華嚴。
一九六八年夏至一九六九年初,東京大學學生發起學生運動,木村清孝的大學學習受到考驗,反而對他的思路更自信有把握。
研究華嚴之路,他從空白開始,該如何走,要研究的義理是什麼?在過程當中逐一認識清楚。
受邀訪佛光山
契合共成理念
木村清孝表示,他與佛光山的因緣,是現任群馬法水寺住持滿潤法師,於一九九二年到東京大學做研究時開始的。
當時身為指導老師的木村清孝,曾給予滿潤法師許多學業上的指導與意見,也因此知道台灣佛光山。幾年後,佛光山舉辦一個大型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當時研究中國佛教的權威學者鐮田茂雄及他都同時受邀,一起到台灣來。
木村清孝記得第一次見到星雲大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大師及佛光山各方面,皆有切身感受,為他打開了嶄新視野,看到佛教不一樣的存在,以及宏大的發展模式與方向。
自此,木村清孝發現佛光山的發展不僅是值得關注,接觸佛光山人間佛教後,意外發現人間佛教思想和華嚴經中「共成」理念極為契合,觀察人間佛教的興趣也在此被激發。(上)
木村清孝教授
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印度哲學專門課程博士。是日本著名佛教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鶴見佛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國際佛教大學院校長、日本印度學佛教學學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初期中國華嚴思想的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法藏》等書及學術論著二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