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批評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油改名為「台灣中油」、中船改為「台灣中船」,是在搞「去中國化」,客觀而言,中油、中船冠上台灣,是務實、寫實的作法,不過,卻不是當務之急,與其改名引發紛擾,不如改善經營。
針對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日前中共國台辦聲稱,中共當局已注意到台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是進行台獨思想教育,不過中共相信這是「不得人心」;至於台灣有意修改台北故宮的收藏品文字說明,國台辦說,兩岸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都源自北京故宮,企圖要把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定位為「國內外文物」,是要在文物上「去中國化」,這是「卑劣行徑」。
筆者覺得國台辦怎麼批判,不是很重要,因為台灣要有改革,無論什麼方面的修正,都會被中共批為「去中國化」,問題是台灣要去中國化,然後要怎麼辦?要變成什麼?能完全「台灣化」嗎?那也未必,因為所用的語言文字,還是與中國難以一刀兩斷。
更大的問題是「去中國化」後,台灣的文化、文物是什麼?在那裡?台灣的教化是什麼?台灣之所以為台灣的根本是什麼?這才是難題,並不是把國父孫中山改為孫中山、把起義改為起事,這樣就產生台灣文化、文物及文學、藝術。如果當今的作法只是為「去中國化」而「台灣化」,恐怕只是表相、膚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