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作品〈美人茶香〉,茶票紙/壓克力水彩
文與圖/吳德亮
還記得八○年代末期賺人熱淚的電影《魯冰花》嗎?美術老師為了讓小主角古阿明(黃坤玄飾)參加繪畫比賽,不惜帶領全班小朋友到古家茶園幫忙抓茶蟲,卻換來鄉長(陳松勇飾)的譏笑:「茶蟲不噴灑農藥,怎麼抓得完呢?」
場景中披著青綠舞衣跳躍的茶蟲,正是文學耆老鍾肇政原著中所描繪的「那是青色的小蟲兒,小得還不夠教一隻小雛雞需要仰起脖子眨著眼兒才吞得下,而本領卻著實厲害,厲害得足夠叫一個壯健的農人頓足捶胸、束手無策。」
沒錯,俗稱「浮塵子」的小綠葉蟬,曾是台灣茶農的心頭大恨,每年芒種後就會大量出沒茶園,專門吸食茶樹嫩葉的汁液。禁不起牠的深深一吻,茶葉就彷彿被抽空靈魂的軀體,徒留瘦弱的殘存生命萎靡苟活。不過節儉勤樸的客家先民卻不甘於丟棄,還將發育不全的茶芽與茶葉,以重萎凋、重攪拌以及高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重發酵手法,製成了五色繽紛的茶葉,意外地在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賣出天價,儘管一度被鄉親譏為「膨風」,卻成了名滿天下的「膨風茶」,從此躍上國際舞台,讓英國皇室驚豔為「東方美人」,醉人的蜂蜜香與熟果香,讓熱吻後的茶葉浴火重生,成為日據迄今市場上所向披靡的最貴茶品。
例如一九四一年歲末,日軍偷襲珍珠港那年夏天,台灣每千斤的稻穀價格不過九十日圓,來自新竹北埔的頂級膨風茶卻賣出每台斤一千日圓的天價,震驚了當時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社會。
顧名思義,浮塵子纖細活躍,僅有針眼般大小,二點五毫米的成蟲體積跟蚊子相差不多,行政院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研究卻發現,牠肆虐過的茶菁會散發出一股迷人的蜜味香氣,即閩南語俗稱的「蜒仔氣」,反而成了茶價往上狂飆的動力,即便今天高山茶價格在兩岸不斷追高,低海拔孕育的美人,也從未敗陣。
其實浮塵子在台灣各地茶園非常普遍,夏天高溫氣候尤適合牠們滋生蔓延,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芽葉的幼嫩組織汁液,同時也分泌唾液,使得茶樹芽葉生長與發育雙雙受阻、茶芽蜷縮不長,葉形呈現捲曲、變硬,葉緣變成褐色後脫落。受損的茶菁若製成一般茶品,當然不會受消費者青睞。過去茶農都以農藥噴灑驅蟲,使得茶品有農藥殘留的疑慮。
近年茶業改良場則積極在各地茶園推廣,希望為茶農帶來較高收益,並減少農藥的使用。美人風采從此在全台發燒:除了新竹縣北埔、峨眉,以及苗栗縣頭份、頭屋、三灣一帶原有的東方美人茶(又稱膨風茶或椪風茶)外,先後有新北市的石碇美人茶、桃園縣的龍泉椪風茶、南投縣鹿谷的凍頂貴妃茶,以及花東縱谷的蜜香紅茶等。而浮塵子也從人人喊殺的害蟲,搖身一變成了茶農求之唯恐不來的搖錢樹:只要浮塵子熱吻加持,原本平凡的茶價頓時可以翻上數倍,而且吻得愈深,茶品的蜜香就愈明顯。
不過,成就「美人」的代價,是無數客家婦女頂著酷暑的高溫豔陽,不斷揮汗以手工摘採所得;正如北埔出生的台灣文學先賢龍瑛宗所描述的「太陽熊熊地燃燒,把一切聲響融化了」。因此目前茶園多半是上了年紀的歐巴桑,而非早期客家山歌飄揚迴盪、令人充滿綺麗遐思的「採茶姑娘」,再過幾年採茶的工作恐後繼無人,最令當地茶農感到憂心。
世居北埔、一九二七年家族就開始製作東方美人,傳承至第四代的古乘乾說,他的兒子古井然不僅跟《魯冰花》的主角古阿明一樣會畫畫,還是過去每周日在國家三級古蹟北埔「慈天宮」前,拿著一把吉他彈唱客家現代創作歌謠的歌手阿淘(陳永淘)身旁,跟著和聲的十歲小孩,而在阿淘的專輯唱片中,也聽得到他童年無邪的和聲,令他頗為自得。
有趣的是:除了北埔鄉公所授與的產地認證與分級外,少數茶農至今仍沿用日據時期膨風茶的分級制,甚至連名稱都直接沿襲過去日式英文的譯音,而有了絲丹大、片尼斯、翠絲、美人、膨風、大膨風、特大膨等奇怪名稱的多個品級,而以「特大膨」品級最高。
古乘乾解釋說,片尼斯來自英文的便士(Penny)直譯,緣於早年東方美人外銷英國,茶館每杯茶的價格即為一便士。而「翠絲」則已達出口等級,因此直接以「貿易」的英文Trade分等;至於絲丹大則為Standard(標準),而「特大膨」則是「超級美人茶」之意,饒負趣味。
看著古乘乾取出特大膨分享,五色繽紛的茶葉在沸水沖入後,不僅在壺中曼妙起舞,茶湯也明顯呈現黃金琥珀色,入口後的蜜香與纏綿在喉間的熟韻,更令人感受超級美人的風采。我特別取出雲南鶴慶攜回的手工茶票紙,以茶湯融入壓克力水彩,用詩畫呈現即時的感動:
煎水備器
用一只綺麗的側把
喚醒今夏
浮塵子深情一吻
留下的五色繽紛
那湯暈雲湧,透亮的
黃金琥珀
正是美人笑得
開懷,纏綿
在我喉間的
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