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瓷磚彩繪藝術的發展於十八世紀達到巔峰。圖為波圖的加爾默羅教堂。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在葡萄牙的大街小巷散步,最有趣的事之一莫過於欣賞瓷磚彩繪。在這裡,幾乎沒有兩處的瓷磚花色重複,瓷磚彩繪藝術可謂與蛋塔齊名,成為葡國象徵之一。
有的瓷磚是單一幾何圖案鋪滿建築外觀,顯出繁複之美;有的直接把整面牆的白瓷當做畫布,畫上歷史或宗教故事,有種壯闊景象。除了應用在建築上,瓷磚更是家常日用品,舉凡隔熱墊、店招、門牌、珠寶盒、餐具、居家裝飾,無一不可。
在不透明瓷上作畫的技術,是由非洲的摩爾(Maure)人傳入伊比利半島,葡語中的瓷磚彩繪(azulejos)是來自北非使用的阿拉伯語,意為「打磨過的小石頭」。
摩爾人發展成瓷磚藝術,始於西班牙安達露西亞地區。一五○三年葡萄牙國王曼紐爾一世造訪西班牙塞維亞,帶回瓷磚彩繪,把幾何花色大量應用在辛特拉宮的牆面裝飾上。
在摩爾人傳統觀念裡,有一種現象稱為「留白恐懼」(horror vacui),意即在空間或平面上不能忍受留白,一定要用各種裝飾或細節填滿,葡萄牙的初期瓷磚藝術也繼承這個傳統。透過大航海時代的殖民風潮,葡萄牙大帆船帶著瓷磚藝術,把文化傳到澳門及巴西等地。
葡萄牙瓷磚彩繪藝術於十八世紀達到巔峰,國內需求暴增,巴西等地也有大量訂單,接連出了好幾位瓷磚彩繪藝術家,名副其實的黃金年代。
瓷磚彩繪藝術可到鄰近首都里斯本的辛特拉宮、西班牙南部及墨西哥欣賞,里斯本許多地鐵站也有可觀的瓷磚裝飾,還有一座瓷磚博物館,收藏完整的葡萄牙瓷磚彩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