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與教育部長吳思華,為了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方案,一方堅持會考十級量尺取代四標示,一方則認為違反適性揚才的精神,為此雙方對嗆。
看到這樣的新聞,其實一般民眾內心是感到非常憂慮的。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但是主管教育的最高長官與首都市長,應該選擇更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其實真正的十二年國教應該有兩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免費」和「免試」,但是經歷過第一屆國中會考,很顯然原則並未達成。
既然是國民教育,就應讓孩子就近入學,有最多的時間可以好好過高中生活,但最終還是用考試的方式,來決定孩子可以上哪一所高中,也就產生了各考區會考成績標示的問題,最後愈分愈細,還是回到了分分計較的原點。
不管家長還是孩子,還是希望分數高,可以優先進到傳統被認為是「明星高中」的名校,這是根本的癥結,只是大家似乎還是不願意承認。
最近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出版新書《教改休兵,不要鬧了!》他也表示:「十二年國教匆促上路,不但沒減輕學生壓力,說免試沒免試,補習班愈來愈多,連英聽也要考試,是台灣推動教改以來最大敗筆。」
清大榮譽退休教授彭明輝也表示,英數理化的分數只在學校有用,職場需要多元人才,他同時分析台北市明星高中升學率,並且比較知名大學電機系就業薪資,發現明星學校不見得吃香,顯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過度迷信明星學校,學生會害怕考試失常,導致一切求穩定,但未來極有可能欠缺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
最近翻轉教室火紅,磨課師巨型開放線上課程正夯,自主學習也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效。
許多學校紛紛舉行另類期末考,取代傳統的紙筆測驗來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雖然有時會被批評為兒戲。
但是職場如戰場,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驗收,只要能培養學生成為理論與實務兼具的業界可用之才,那才會是教學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大家還是應該回到原點,想想我們要帶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對他們是最好的,就不要在入學考試的技術上爭論不休了。
真簧(台中市/教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