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殿各風格齊聚一堂,是跨時代的古蹟。 圖/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人間社記者陳璿宇彰化報導】被政府定為國家三級古蹟的彰化南瑤宮,早年每遇螟蟲害或塭疫在中北部各地流行,信眾不遠千里爭派代表前往恭迎媽祖或其香火驅邪鎮壓,而有「彰化媽蔭外方」的嘉譽。
相傳在清雍正年間,一位名為楊謙的陶工,自嘉義笨港前往彰化瓦磘工作,他隨身攜帶笨港天后宮的香火袋,將香火掛在工寮內,當地居民夜見毫光,認為是神明顯靈,於是地方仕紳集資塑造了一尊媽祖像,放在福德廟內供民眾參拜,十分靈驗;因此,在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另建「媽祖宮」供奉,此為南瑤宮建廟之始。
民間習俗中,十分重視追本溯源,南瑤宮在「謁祖進香」時,有感於楊謙從笨港天后宮將香火傳遞而來,於是每次回笨港進香時,都會刻意到楊家祖屋拜訪,但楊家人認為沒有「神向人」拜謁的道理,因此向南瑤宮請求分靈一尊媽祖聖像供奉於楊家,此後,就成為「神與神」之間的感恩情誼。
但由於楊家媽祖是私家奉祀,南瑤媽祖前往拜謁時,發現楊家媽祖的神袍已破舊不堪,因此就將身上的一身新神袍換給楊家媽祖,成為「換龍袍」的獨特習俗。後來,楊家家道中落,子孫絕嗣,輾轉之下,換龍袍的禮俗便移至二○○二年新建的笨港天后宮舉行,神明間的情誼成美談。
廟內觀音殿建於日據時期,最初興建時,本預定為南瑤宮正殿,因受當代流行建築影響,建築融合日式與巴洛克式風格,但新式建築遭受到信眾的排斥,只好在此殿堂前方另設一座正殿;留存下來的建築,成為如今的觀音殿,也是跨時代的古蹟。
觀音殿內有日式神龕,閩南式、西式、日式風格齊聚一堂,不僅保留了當時的文化,也在建築史上享有一席之地。今年南瑤宮恢復徒步笨港進香,最早成立的「老大媽會」至今也正逢成立兩百周年,亦將正式登錄為國家重要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