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醫療發達,讓全球平均壽命增加了六歲,一家三代五口成為習以為常的家庭組織。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十八日出爐的研究報告說,二○一三年全世界人類平均活到七十一點五歲高齡,比一九九○年的六十五點三歲高;並指出,儘管死於肝癌和慢性腎臟病的人數大幅增加,人類平均餘命還是延長。
二十三年來,全球男性平均餘命增加五點八年,女性延長六點六年。壽命延長是因為全球高收入地區的癌症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滑,分別降低百分之十五與百分之二十二。
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報告說,在較不富裕的地區,平均餘命延長是因為腹瀉死亡率、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快速下滑。
研究並發現,在部分低所得國家像是尼泊爾、盧安達、衣索比亞、尼日、馬爾地夫、東帝汶和伊朗,過去二十三年的平均餘命出現特別的增長,男女都提高了超過十二年。在印度也見到平均壽命延長的良好進展,男性增加了近七年、女性則是超過十年。
只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的平均餘命沒有呈現上升趨勢,因為愛滋病死亡人數造成平均餘命減少五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領導研究的全球衛生教授莫瑞說:「我們看到在對抗各種疾病和損傷上頗有進展,甚至有明顯進展,但我們可以且必須做得更好。」莫瑞說,起到關鍵影響的是投入在腹瀉、麻疹、結核病、愛滋病毒與瘧疾等可能致命傳染病的集體行動和資金大幅增加,從而降低了死亡率並延長平均壽命。但他說,一些主要慢性疾病遭到忽視且大幅增加到威脅人類的生命,尤其是肝硬化、糖尿病與腎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