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柳迎回的媽祖稱為二媽。圖/人間社記者鄧淑明
【人間社記者鄧淑明金山報導】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新北市金包里慈護宮,早期先民從中國大陸渡海來台,奉請一尊「金面媽祖」隨駕,鎮守台灣北海岸金包里境區,庇佑居民,當地士紳居民集資建廟供奉,開基金面媽祖遂成為當地信仰中心。
慈護宮原稱天后宮,俗稱金包里媽祖廟,建於清朝嘉慶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年),清同治六年因地震重建,更名為慈護宮。
嘉慶年間,有一尊隨海漂流到野柳的媽祖神像,擱淺在岩洞中,附近漁民見岸邊洞中發出神秘綠光,尋光發現這尊慈祥媽祖端坐洞中,便迎回立草壇供奉,這個發現神像的野柳岩洞,後稱為媽祖洞,是此尊媽祖神像的「娘家」。
由於野柳媽祖大顯神威,守護出海漁民平安度過無數風險,漁民為感謝媽祖,經媽祖聖尊指示,要在金包里街建廟。當地先賢黃士進率先響應捐獻廟地及水田山林,隨後居民共同集資創建「天后宮」,並將「金面媽祖」安奉宮內,尊稱為「大媽」,野柳迎回的媽祖則稱為「二媽」。
根據總幹事李榮昇描述,有一次老漁民出海捕魚,漁船拋錨無法回到岸邊,當時海上強風暴雨,漁民虔誠祈求媽祖保佑,無奈風浪強勁,老漁民只好棄船逃生,被其他漁船救起,沒想到回到岸邊,他的漁船竟然已被風浪吹回漁港,比他還早「回家」,讓當地漁民嘖嘖稱奇。因此老漁民每年都製作一面金牌,感謝媽祖的庇佑。
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是金包里開基二媽回野柳娘家的日子,在金面大媽與姊妹宮陪同下,共返當年被發現的野柳岩洞,接受信眾朝拜,隨行信眾超過一千五百人,聲勢浩大,可說是每年當地一大盛事。
除了大媽、二媽神尊,慈護宮為方便信眾迎請媽祖到各地巡境朝拜,也陸續分靈製作十多尊媽祖分身神像。被尊稱為「金包里媽」的神像是慈護宮最高大的媽祖,也由於軟身關係,手腳關節能伸展活動,方便出巡遶境,庇佑信眾。
金包里慈護宮董事長許坤地表示,去年參加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神明朝山活動,二千五百多尊神明一同端坐佛光大佛前的景象,令他大開眼界,內心相當震撼。他讚揚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心量,讓佛家與道家不分彼此,千尊神明齊聚一堂,庇佑台灣風調雨順、國運昌隆。今年他還會率領信眾,與媽祖一同前往佛館參加神明朝山聯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