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風情和紙文化

人間社記者覺是/文 人間社記者妙傑/攝 |2005.10.02
2180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覺是日本報導】和紙是日本的文化之一,其紙質具有韌性、質地柔軟、吸水性、透光性強,深受世界各國的青睞。

造紙藝術約於四、五世紀傳入日本,然後於西元六一○年佛教傳入日本後,執政者為了要普及佛教,增大了抄寫經文用紙的生產,不但鼓勵造紙原料楮樹的栽培,還特地從朝鮮半島請來僧侶,引進造紙的新技術。在文化發達的天平文化時代(八世紀),造紙與紙加工的技術非常發達,造紙業普及到了全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於平安時代(西元794年~1185年),在首都─京都建立了官立造紙廠(紙屋院),專門製造官方用的紙張,進行染色、加工並且培養技術人員。此時,紙張不僅用於抄寫經文、書寫官方文件,也用於民間的通信及抄寫詩歌等方面,使日本文化大放異彩,逐漸脫離唐文化的影響。

由於紙的需求量增加,楮樹的造紙原料不敷使用,日人又發現特產的雁皮樹的材質可取代之。雁皮樹纖維細膩,黏液成分多,所造出的紙既結實又美觀。自此日本的造紙藝術從「唐紙」的模仿,過度到日本特有的「和紙」的初創時期熱愛自然,與自然共生的日本人,利用豐富的森林、水源的條件,製造出美麗的紙張。中世紀以後,日本的首都遷到了江戶(現為東京),但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和紙,仍然倍受日本民眾的喜愛,並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中,成為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