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瑪夏民權國小是全台首所「全校淨零耗能」校園。圖/台達基金會提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謝雯凱(左起)、葉怡辰、吳郁娟在聯合國氣候會議分享台灣經驗。
【本報台北訊】聯合國氣候會議正在祕魯首都利馬舉辦,今天凌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三名成員,在周邊會議向日本、荷蘭、德國、瑞士、吐瓦魯等國,以莫拉克風災後重建高雄市那瑪夏區民權國小為例,分享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方式。
「我們重建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代表台達基金會赴利馬的葉怡辰,以堅定地語氣向各國介紹民權國小重建過程,希望傳達台灣在面對氣候變遷時展現的韌性;當氣候災難來臨時,學校功能不只是上學,也能成為防災中心,並以再生能源撐過避難期間。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表示,基金會從二○○七年起參與全球氣候變遷會議,過去都以部落格即時記錄報導、連線記者會方式呈現,去年開始思考,「除了讓台灣人看到世界,如何讓世界看到我們。」於是有了這次周邊會議,由基金會與跨國非政府組織共同主持,包括荷蘭、吐瓦魯等國氣候大使與環境部長都出席。
台達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楊乾表示,隨著海平面上升,吐瓦魯國土距離海平面最高僅一點五公尺,成為全球第一個可能沉沒的國家,也是近年全球面對氣候風險時的重要議題,此次會議主題,就是希望能共同構思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方式,民權國小成為最佳案例。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那瑪夏,民權國小遭土石掩埋,台達電認養重建,讓綠建築新校舍坐落在那瑪夏瑪雅里民權平台上,利用高山日照強、風力充足的特點,架設六座風力發電系統及太陽能光電系統。
前年完工後,《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紀錄片,並於昨天在利馬會議播出,這也是國內首度有紀錄片在聯合國場合播放。
郭珊珊說,校舍啟用兩年多,協助一千兩百多人次避難,示範出亞熱帶山區「氣候難民」罕見的原鄉重建做法,嘗試作出氣候調適與文化傳承的整合典範,不止在台灣可被複製,也可望在世界發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