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護理人員李玉琴與台中市曉明女中師生、家長等善心人士,發起「彩虹穀東」,自創當地稻米品牌,捐款五百元能成為「穀」東,就能獲得稻米,盈餘可幫助部落孩子上學車資與老人午餐。他們希望這種善的循善模式站穩後,未來帶動年輕人回鄉「接班」種稻。圖/王文瑜提供
【本報台北訊】退休護理人員李玉琴與台中市曉明女中師生、家長等善心人士,發起「彩虹穀東」,自創當地稻米品牌,捐款五百元能成為「穀」東,就能獲得稻米,盈餘可幫助部落孩子上學車資與老人午餐。他們希望這種善的循善模式站穩後,未來帶動年輕人回鄉「接班」種稻。
南投縣清流部落是賽德克族後裔,僅剩二百多人。曉明女中老師林益謀之前帶師生到部落小學關懷,無意間得知部落國中生,若無法負擔一個月來回約一千元車資,就無法通車到鄰近的埔里上國中。
於是,曉明女中師生回校後,發起募集一筆助學金;但募款不是長久之計,師生想起部落生產的稻米很好吃,於是和仁愛鄉衛生所退休護理人員李玉琴等在地人討論後,發起募集「穀東」,想辦法自給自足。
林益謀表示,清流部落好山好水,種植的「台梗九號」稻米,有合歡山的高山溪水灌溉,一年可收割兩次。透過鼓勵改用有機肥、不使用化肥種植無毒米,目前部落二十甲稻米,「彩虹穀東」就收購八甲。
另一位計畫發起人王文瑜,是曉明女中學生家長,原本從事自行車生意;但他為了「彩虹穀東」,從種稻的門外漢,開始關心稻米收割、碾米、包裝過程,還請來農業改良專家把關稻米品質。
王文瑜說,清流部落的農夫有一半是單親媽媽,部落雖有稻米、番茄、梅樹,但她們不懂行銷,需要各界協助。「彩虹穀東」計畫除了請穀東認養、幫忙推廣,也安排收割、撒油菜花種子等活動,讓有空的穀東實際耕作,體驗粒粒皆辛苦。
「彩虹穀東」參加條件很低,加入的穀東只要捐助五百元,收成後,就可分到四至五公斤米,盈餘則作為部落學童交通費。
由於李玉琴退休後在部落照顧失能老人,她也發現,有些老人子女外出工作,中午只能將就以吃剩的早餐打發;於是當計畫有盈餘後,她計畫開始送餐給獨居長者,讓他們周一至周五中午都能吃到熱便當。
「一做就停不下來!」李玉琴表示,當地稻米原本由仁愛鄉農會收購,加入「彩虹穀東」計畫後,稻米收購價格比農會高,提高農民收入。也因當地農民逐漸老化,他們希望目前的模式穩定後,能吸引年輕人回鄉種稻,讓「彩虹穀東」的助人計畫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