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醫師指出,老年憂鬱症有些會引起假性失智,常有放棄或悲觀想法。
國泰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葉宇記舉一名六十七歲的張先生,出國返台後,因行李延誤幾天,就一直很擔心,睡不著,開始頭昏、胸悶、累。擔心是不是得到心臟病、罹癌、中風,要求家人帶他就醫檢查,兩個月內去四至五家醫院,就醫十多次且多是不同科別。
「我真的生病了,為什麼醫師檢查不出來?」張先生說,他過去體力很好,現在卻記憶力變差、心情不好、覺得無望;家人以為他得到失智症,但就診身心科後確診為「老人憂鬱症」。
葉宇記說,老人憂鬱症盛行率約百分之十二,估計約三十二萬長輩患憂鬱症,有時也會伴隨如張先生的「假性失智」,即病人看來反應遲鈍、記憶力變差,看似失智症。
他指出,假性失智與一般失智患者記憶力退步不同,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長者,認知功能的退步有比較明確的發作時間,面對問題常放棄回答或說「不知道」;失智症面對問題會回答但卻答錯。假性失智者對事情會強調不會做,失智症者會隱藏自己失能,也不覺得記憶力退步。
據統計,去年六十五歲以上族群自殺死亡率是其他年齡兩倍,原因以慢性病纏身最高,其次是憂鬱傾向。葉宇記提醒家人多注意長輩心情,陪伴憂鬱老人重拾歡顏,面對問題應儘快就醫,以免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