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感恩節當天,大提琴教授帶著兒子,聲樂家帶著女兒,另一位大提琴老師跟兩位學生,大老遠帶著大提琴跟樂譜架,到安寧病房走廊慈善表演。
大提琴演奏三首曲子後,站在病房門口的一位年輕爸爸說:
「太棒了,我可以推女兒來走廊欣賞嗎?」於是大家幫忙將他十三歲、罹患腦部病變昏迷的女兒,連同病床及氧氣筒一起推到走廊。
「要推到有插頭的牆壁旁,以利電動床調整病人更舒適臥位。」護理師指揮著。
聲樂家用嘹亮歌聲,帶大家唱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優美、歌詞親愛,讓病人、家屬及工作人員感動,有人淚流滿面。年輕的父親小聲問演奏者:你們可以演奏〈隱形的翅膀〉嗎?
「這是我女兒第一次唱給我聽的歌曲,她很愛唱這首歌,我也跟著會唱這首歌。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唱歌。那時候她非常健康、陽光,小小年紀卻時常跟我說:爸爸,您要好好照顧身體…我不怕吃苦,等我長大賺錢,要帶爸爸遨遊世界。」父親哽咽訴說。
工作人員上網搜尋,把歌譜影印出來,由這群音樂家即看即演奏,再把歌詞印給會唱的人,包括病人的爸爸,在四把大提琴演奏配樂下,一起唱〈隱形的翅膀〉: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過絕望…,隱形的翅膀,讓夢恆久比天長,留一個願望讓自己想像。」年輕的父親,站在昏迷的女兒病床旁,對著女兒哼唱著〈隱形的翅膀〉,一手拭淚,一手輕撫女兒的臉頰,這時女兒閉合的雙眼眼角流出淚水。
看到這一幕,彷彿父女倆的心緊靠在一起,乘著那雙隱形的翅膀,再一次遨翔在幸福的生命時空裡。我相信,透過音樂與歌聲,所造出來的那雙隱形的翅膀,將永遠載著這對父女,飛過絕望,飛過失落,徜徉在愛的海洋,親情恆久比天長。
註:音樂治療,有時候用樂器或歌聲,有時候用病人罹病前熟悉的歌曲,連結病人與家屬共同的美好回憶,達到療癒的目的。由於國內音樂治療資源不多,希望有音樂造詣的專家,投入義工行列,讓更多末期病人與家屬,甚至醫療團隊成員,得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緩和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