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南方朔
近年來,英文裡有個新字kludge,他的辭典意義是「異機種系統」,是各種勉強使用的元件組成的計算機系統,將這個字翻成常識用語,就是「雜牌計算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史蒂芬‧戴勒士(Steven Teles)根據這個字,衍生出另一個新字「雜牌拼湊式政府」(kludgeocracy),它的意思是指政府沒有一致的思考邏輯,總是事情走到哪裡就組織發展到哪裡,最後是各種較難重覆的組織和功能計畫多不勝數。政府的複雜、無能及浪費遂告出現。美國眾議院預算局即表示,美國單單一個除貪,就分屬九十二個分離的政府計畫部門,其浪費混亂無效率因此可見。最近美國期中選舉,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大敗,於是美國的「雜牌拼湊式政府」這個問題遂被人拿出來討論。
「雜牌拼湊式政府」其實乃是當代許多政府的共同弊病,任何一個國家,每天總是會產生各種狀況,各種不同的人群總是會有不同的聲音。需要政府來擺平。於是每產生一個問題,權宜式手段就會被推出。各種計畫及編組即告形成,當一個計畫成立後,它就成了體制的一環,而被固定。這是政府發展的規則,它的弊病是:
(一)當某個時候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花錢擺平,這個花錢的名目就會永遠繼續,如果有人要停,就有人得不到這筆錢而誓死反對。美國在除貪名義下,有九十二個計畫,對於花這種錢,無論政府或國會議員,誰也動它不得。對於這種重複式的花錢與浪費,台灣不也同樣?過去長期以來,政府每次為了一種政治目標就花錢擺平,例如軍公教的退休福利、軍公教的年終獎金等,已嚴重扭曲了社會的公平和造成財政的惡化。政府為了選票,只會不斷加碼,而不可能改變,政府在積極功能上,已成了雜牌的拼湊,它已做不出好事。
(二)其次則是政府已不能做出根本改革,以免政治利益受損,只是問題發展到哪裡,短期的應付就到哪裡,因而政府的權責愈來愈模糊,無能已成了必然。由於國會議員已做不出好事,美國的選舉遂成了拉關係做廣告的活動,民主黨承認,它的國會議員每天都必須花四小時從事公關籌款的活動,而不是討論公共事務的活動。這種現象在台灣亦然,以台灣的食安問題為例,許多單位都有關,但卻沒有一個單位統籌負責,事情鬧得愈大,有關的單位才頻繁出頭,政府多頭而沒有一個真正發動食安的改革,乃是台灣食安無法改革,事情爆到哪裡,政府才處理到哪裡,整個政府無能且被動的原因。
所以最近美國媒體及政論界都開始討論,「雜牌拼湊式政府」這個課題,美國的反省也很值得台灣參考。一個政府就應權責清楚,特別是什麼的問題該由哪個機關發動主導,最應該明確。當權責清楚,政府的管理調控才會合理,如果政府都是雜牌拼湊,那就意謂著傳統的權責觀念已趨模糊。近年來許多已發展國家的政府會愈來愈癱瘓無能,國家也更百孔千瘡。今天台灣的政府日益無能,「雜牌拼湊式政府」實為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