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台灣生育率全球最低,長期下來,將使社會缺乏足夠勞動力,生產減少、所得降低、政府稅收短缺,社會福利恐因此縮水。
朝野相當關注此議題,馬總統曾指出低生育率問題的嚴重程度已達國安層級,近期立法院則初審通過有薪產檢假,盼讓準媽媽可以更安心產檢等。
然而相關政策措施是否能有效促進生育,則須檢視低生育低的真正因素,以及可運用的政策工具及公共資源為何?
我國低生育率的因素可約略歸納:一、大環境不佳,養不起。二、職場環境對懷孕婦女與母親不友善。三、托育體系不足。四、女性自主意識提高。五、許多年輕人謹守本身生活的小確幸,不願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
在諸多先進國家紛紛面臨低生育率危機之際,法國近十幾年來的生育率逆向成長,法國於二○一三年突破六千六百萬人口,目前為歐盟第二大人口國。法國婦女高就業、高生育率,更是諸多國家所效法對象。
法國家庭政策尊重婦女生育養育子女的選擇,協助婦女繼續追求職場發展,或選擇當專職家庭主婦,陪伴小孩成長,於是設計相對應的政策機制。
其獎勵生產條件優渥、雙薪家庭因看顧幼兒衍生的費用可獲補助、鼓勵多生無妨等,皆有足夠的誘因鼓勵生育。
法國為了保障所有新生兒,無論是否為婚生子女、是否合法身分、是否為法國籍,一視同仁,不會在政策上或者補助上有任何歧視。
其次,不論父母收入,依照家庭子女數,給予補助,所謂生愈多,領愈多,是法國政府之有效提振生育率的主要原因。
綜觀而言,法國用錢砸出來提高生育率相當有成效。
總之,政府除了要改善大環境外,補助政策要有效、確實到位,砸大錢乃是必須的方式。
所謂便宜政策無效、有效政策很貴,政府是否能有效解決少子化問題,則端賴政府決心及大眾支持。除端出確實有效政策外,政府在政策行銷上面亦需多進行著墨。
此外,對於年輕人追求小確幸生活,是否願意擔負更大生育與撫養責任,以及國人對於生育率所造成危機觀念建構,亦須國人進行思考與轉變。
謝麗秋(台北市/國策基金會/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