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授認為,電腦打字確實改變語文使用習慣,但仍有因應學生的新招,例如報告「錯字多,分數高」,或是講究「小而美」,字數不求多,但必須整篇「手寫」。
在南部大專院校教大一國文的吳姓教師表示,他改學生的報告,是以錯別字作給分標準,但他顛覆傳統,「錯字愈多,分數愈高」。
他感慨地說:「錯字連篇的報告,總比抄襲的報告,更有真實感啊。」
吳姓教師指出,當大多數學生都是參考網站資料寫報告時,錯字多的,比較可能是學生親手打的,但長期觀察,發現有的網路資料的錯字也很多,或有些學生在匯整網路材料的過程中,加入新錯字,所以,錯字只能用來當「偵辦」有無抄襲的「線索」。
花蓮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須文蔚表示,他會要求學生手寫報告或是作業,而且上課一定要手抄筆記,「我的上課簡報,絕對不分享給學生!」此做法已施行三、四年以上。
因手寫的過程,肌肉動作與記憶有關連,也就是說,「一個句子,用手寫的和用打字或觸碰,完全不一樣。」
須文蔚說,要求學生手寫八百個字來解釋,比要求寫一萬字,然後貼來貼去,對學生來講,搞不好手寫八百字更難。
桃園縣中壢高商國文老師曾家麒表示,手寫雖比打字辛苦,但好處很多,一來會較留意字形結構,二來在意字詞選擇,三來則會較注意文字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