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開發,主要是以具有高度農耕技術的漢人為中心而開展的,無論是哪個階段的統治者,或者引進多麼先進的技術,都必須仰賴漢人的人力資源。
而漢人的開墾歷程,大致是從沿海往內陸、由南而北,由西而東擴散,之後繞道東部的宜蘭、花東,拓墾的腳步遍及所有平原和淺山、近山地區,可說是一種「量的進展」。
到了日治和國民政府時期,更引進現代化的新技術,開闢水庫等水利建設,為台灣的開發帶來「質的提升」。
自給自足的燒耕生活
漢人未入墾前,台灣可說是原住民生活的天地。原住民族多以務農為生,再搭配採集、狩獵。原住民採行燒耕方式,即先燒掉森林雜草、清出空地,並以燃燒後的灰燼增加土壤肥沃度;經過數年收成、地力衰退後就放棄,讓土地自然恢復。
而生產的小米、芋頭的數量僅供生活所需。漢移民入台後,以壓倒性的人數優勢及各種方式,讓原住民族逐漸被漢化,或被迫遷移到其他地區。
拓墾
最初來台拓墾的移民,通常是由中國大陸地方上「有力人士」號召而來。這些有力人士不僅與官方關係良好,也有資金可以買賣土地、投資水利建設,也能與原住民進行協調等,於是台灣逐漸出現許多大地主。
到了一八六○年代以後,更有洋商來台投資。台灣拓墾的腳步愈來愈快,步伐也愈來愈大。
爭奪墾地資源
閩粵人士來台拓墾之初,漢移民和平埔族原住民、閩客之間,常為了爭奪土地、水源,發生械鬥事件,其中尤以同為閩人的漳、泉兩地人,械鬥最為頻繁。至今仍存在許多客家聚落的門樓、土牛溝,都是當時的防禦設計。
高聳的中心———台北
台北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生息地,一七○九年,官方首次正式核准漢人在台北開墾,漢人於是逐漸取代凱達格蘭人,成為台北盆地的主人。日本治台後,也以台北作為殖民中心,至今已成為台灣政經文化的首要重地。
半線風華———彰化
彰化舊稱「半線」,十八世紀初修築八堡圳,得水利之便而成為台灣穀倉。加上閩南移民相繼聚集在當時米糧集散地的鹿港一帶,貿易又帶動文化發展及人口聚集,終於使半線於清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設縣,並取「顯彰皇化」之意,而名之「彰化」。
東海岸起點———宜蘭
當西部平原開墾殆盡後,漢人的拓墾腳步前往東部,首站便來到宜蘭。一七九六年,漳州人吳沙招募人手進入宜蘭地區開墾,被稱為「開蘭第一人」。
以往,宜蘭是進入東海岸的起點,現在則是後山最美的城市。
前山第一城———竹山
南投竹山,古稱「林圮埔」,早期不僅是交通商旅的要衝,也是移民進入內山的門戶。一八八七年,清廷推動「開山撫番」政策,將雲林縣治設在竹山,名為前山第一城。
這裡也是橫跨南投及後山花蓮的「八通關古道」起點,貫穿台灣中心,由此開始。
(一)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