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個民間客家社團成立,陳總統在致詞時勉勵該社團發揮「客家人硬頸精神」。筆者是客家人,不知「硬頸精神」是對客家人是貶抑或讚揚?
所謂「硬頸」就客家表達習慣與文化特質而言,是指「頸橫橫」,意思是不聽長輩、同儕勸諫,自以為是,別想改變我或求我接受。
在客家大團體中,的確不乏這種「硬頸人士」,但平均來說,結局大都不圓滿,所以,客家莊一直有「若不係當初頸橫橫,不會有這麼慘下場」的說法。
客家人有受託任務或使命必然挺直腰桿、抬頭挺胸完成,過程光明磊落,細節更不含糊;做人則是一本至誠不偽善、做作,更不致朝詞夕變,或人話、鬼話難分,讓人無所適從。這些特質與頸子軟硬無關,也無庸以頸子軟硬來比擬或形塑。
用「硬頸精神」指述客家人,不知自何說起?三十多年前,筆者在新竹念完高中到台北上大學時,先父鄭重叮嚀:「不可硬頸,要謙虛。」現在陳總統公開呼籲客家人發揮硬頸精神,所謂「硬頸精神」若非人云亦云,就是太多人不了解真正客家精神與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