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今天在台北醫學大學舉辦「體重管理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常務理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發表「新運動白皮書—體重控制篇」,他強調,日行萬步及非運動的產熱活動都能管理體重,增加熱量消耗,逐漸降低肥胖遠離疾病。
「現在人營養變好、多坐少動,華人常見腹部型肥胖(中廣型),腹部脂肪累積造成發炎影響代謝,長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心臟病、腦中風等發生,若有固定運動則會延後或降低發病率。」劉燦宏認為,除了日行1萬步的概念,其實只要有動,包括家事、園藝、站立等都能對抗肥胖。
英國建議,日行3000至6000步是坐式生活型態,7000至1萬步是中度活躍、大於1萬1000步是活躍型,愈活躍對體重管理愈有利,劉燦宏建議65歲以上日行7000步、65歲以下則是1萬步,青少年則1.2萬步。
「運動不一定是要跑步或激烈式,非運動的產熱活動(NEAT),對體重管理也很重要」,他指出,如做家事、搭捷運、公車用站而不坐、做園藝、遛狗、散步、走樓梯等都能增加熱量消耗,因為肥胖是熱量的累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要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運動量可分段累積。國健署說,運動可減少糖尿病、心臟病、癌症風險,還能增進工作效率、提高創意,運動會讓腦部產生腦內啡增加心情愉悅,持之以恆還可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