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學生發動的街頭運動,一開始在國內很少有電視新聞的報導,再度引發關於台灣媒體國際新聞表現的討論。我認為這個問題可分為「量」與「質」這兩個面向來分析。
以報導量而言,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向來以美國、日本為主。相對而言,以知名的《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BBC新聞等媒體為例,都提供亞太、美洲、歐洲、中東、非洲等區域的消息。
因此我認為台灣媒體的國際新聞,應留意區域的平衡,特別是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BBC等外媒都已有中文版的狀況下,台媒有心做到這點應該不困難。
再以同則新聞的報導角度來說,同樣是「伊斯蘭國空襲」、「烏克蘭入侵」與「香港占中」的新聞,歐美、中東地區、中國大陸與日本等地媒體可能都有不同的切入點。
以「香港占中」新聞來說,歐美媒體的著眼點,在於香港是否可以透過直選特首而獲得民主化,中國大陸官媒報導則關注於香港的社會穩定是否會因街頭抗議而受損。
然而,哪一種報導角度最符合台灣大眾的利益呢?或許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我認為對於可能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的國際事件,台灣媒體除了進行轉述之外,還要進一步結合過去發生的社會事件與學者專家的意見,以提供社會一種整體性建議和分析。
近來許多國際知名媒體在猜測北韓領袖金正恩為何在公眾面前消失了三十多天,直到近日才出現。
作為一個普通閱聽人,我除了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知金正恩消失的消息,卻無法了解倘若北韓發生政變或金正恩遭受意外,會對台灣乃至東亞局勢造成什麼影響,這時國內相關領域學者的意見就非常重要。
台灣不但要有多元與豐富的國際新聞,還要有具備「在地」觀點的國際新聞,才能對社會帶來較大的幫助。
丘忠融(台北市/政大傳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