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清水國小提倡品格教育,採「掃廁所」的方式,讓學童樂於服務、幫助家事,還獲准進入總統府打掃,特殊的教育經驗,值得大力推廣。
一般人對廁所的印象是髒亂、熏臭,卻是每天必須報到的場所。自家較會保持清潔,公共廁所往往掩鼻而進,除了民眾公德心不足,也代表廁所給人的觀感,仍停留在滿地水漬、髒汙不堪的景象。
礙於既定的觀念,掃廁所成了清潔工的職責,那是低下階層的職務,多數人不想碰觸。在家中多是父母擔任,鮮少由子女負責,一來是疼愛寶貝,再者怕打掃不乾淨,乾脆自己動手,久而久之,小孩子幾乎都不會清掃浴室。
日本大企業最重視廁所的潔淨。常見主管事必躬親,蹲在地上以手擦拭,並教員工身體力行,也代表企業的形象,掃廁所遂成為優秀的傳統。
清水國小為了克服學童心理障礙,宣導「掃廁所是神聖的任務」,為己也為人;再從克服掃廁所擴充到將來克服困難,鼓勵學童不畏艱難,將來必能面對橫逆。
經過訓練的學童,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學校和家庭多所裨益。最重要的是,學童心性隨著改變,存感恩的心,不畏汙穢骯髒,主動負責樂於助人。正因為如此,校方規畫畢旅的行程,是打掃鐵路沿線的車站廁所,確實深具意義。
個人非常讚歎校方的理念和做法,榮譽心應從日常中學習,實際動手掃廁所,比起教條式的口號強多了。希望各校也能效法,讓生活品德深植扎根,翻轉教育的概念真正落實。
吳一忠(嘉義縣/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