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粟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北京雍和宮廟務管理委員會公布,今年的臘八粥總共用了七百七十一斤、二十九種原料,按每人一碗計算,可以供應三千人。
在雍和宮天王殿院的鼓樓下,至今還矗立一口乾隆九年皇宮養心殿造辦處製造,直徑兩公尺、深一點五公尺的銅鍋。
這口鍋象徵雍和宮施粥的歷史,雍和宮每個喇嘛都把施粥活動視為一項盛事、一種光榮。施粥之前,雍和宮全體喇嘛要在法輪殿誦讀四部佛經,並將第一碗粥供於佛前。而施粥時會有宮內僧人親自給遊民盛粥。
現今的「施粥」已經沒有賑濟窮人的意味,而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回味人生甘苦,勸導人們不要忘本。不論信仰、種族,喝一碗粥,增進感情,促進融合。
廣化寺按照每年的慣例,舉辦佛教儀式以及施粥的活動。
大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丙中說,臘八節更被賦予佛教意涵,寺廟提供百姓免費的臘八粥,關愛弱勢者,也有公益的含義。
熬粥五大鍋
在清代咸豐以前,每年臘八節雍和宮共熬粥五大鍋,分配方法為:首鍋供於佛前,二鍋獻於朝廷,三鍋給王公士庶和大喇嘛,四鍋送文武官員和封寄各省的地方官吏,五鍋給本寺僧眾。在這五鍋粥中,用料也不同,前三鍋有奶油和全份乾果料,四鍋、五鍋較之前三鍋簡單些,第五鍋為紅棗糧米等。最後,三至五鍋粥餘下的要混在一起,於初八日早晨布施給平民百姓,京城百姓持大小瓷碗前來喝粥,此盛典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
當時,熬臘八粥的場所設在雍和宮東阿斯門內,故東阿斯門院得名:「銅鍋院」。其粥鍋是由八噸銅鑄成,是乾隆九年皇宮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後此大鍋移至天王殿院內的鼓樓腳下,供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