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李志邦是小留學生,如何對進入叛逆期的兒子放手,扭轉親子相處之道?「教導小孩要講理,要求就是生活紀律,房間要打掃乾凈。」
李艷秋說,剛開始時,每次去美國探望兒子就去做「台勞」,房子總要清理個三天才符合她的清潔標準。整理完難免再念兒子幾句,兒子還嗆:「夠了,我為什麼要照你的標準,你又不住那邊。」
李濤問兒子:「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雙方僵持了快半個小時:「我過去跟你談的都錯的嗎?」兒子說:「你講的都是對的。」李濤再追問:「都是對的,那你為什麼不就這樣子做呢?」兒子終於吐出:「我就是不想做,可以嗎?!」
「終於瞭解兒子是叛逆,他要做他自己。」做父親的瞭解到,「過去我給他很多的經驗,想告訴他可能碰到的一些困難、苦痛。」但兒子卻說:「我自己要去嘗試,我知道那是一條難走的路,可能會帶來一些非常辛苦的過程,但是,我就是要去嘗試。」
從此,夫婦開始思考「什麼時候怎麼樣的放手?放到什麼樣子的程度?我們能不能夠接受自己這樣的放手?」彼此煎熬許久,大吵過好幾回。
「這樣堅持下去就只有把他愈推愈遠,更加的回不了頭。」試著開始放柔軟,從主動改為被動,不再電話追蹤,等兒子來找他們,反而長大了。
上研究所後,兒子的「垃圾屋」成了「樣品屋」,房間整理得一塵不染、有條不紊。連與父母相處也變得平順了,跟朋友一樣。李濤心有所感的說:「放掉才有機會,他可能就遠走高飛,但也有可能會回頭在你旁邊。」 (資訊來源: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