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門,有「內九外七」之說。內九,是指內城有九座城門,外七,指外城有七座城門。外城因是明嘉靖年間後建的,比較荒涼,內城九門依各門實際功能,另加了專稱。如:
●崇文門稱稅門。
●正陽門稱國門。
●阜成門稱煤門。
●西直門稱水門。
●德勝門稱兵門,出兵打仗走此門。
●安定門稱進兵門,得勝班師走此門。
●東直門稱磚瓦門,京城所用城磚以及皇宮用磚,經通惠河、護城河捎來卸此。
●朝陽門稱糧食門。
●宣武門稱刑門,犯人行刑走此門。
明、清的北京內城,有相當一部分與元大都城相疊壓。東西城牆與城門也與元代城門城牆重疊。城門名稱雖有不同,但城門設定原本含義卻同。其各門的含義是:
●西直門(元和義門),稱開門,屬皇帝曉諭之門。
●阜成門(元齊化門),稱杜門,是休憩之門。
●東直門(元崇仁門),商門,交易之門。
●德勝門(元健德門),修門,品德高尚之門。
●安定門(元安貞門),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去地壇祈禱走此門。
●崇文門(元哈德門),光明,昌盛之門。
●宣武門(元順承門),死門,不幸枯竭之門,送葬多走此門,清代菜市口斬人,犯人走此門。
●正陽門(元麗正門),國門,只許皇帝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