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十七歲少女馬拉拉為爭取回教世界女孩的受教權,雖面對極端主義的壓迫,家鄉同胞的妒嫉、排斥和仇視,十四歲放學時遭神學士槍手近距離開槍重傷,她康復後仍一本初衷、義無反顧地奮力反抗所有對兒童和年輕人的壓迫。
馬拉拉致力於為所有兒童爭取受教權,尤其聚焦於反對利用兒童為賺錢工具的剝削情事,最重要的是所有反對和反抗活動,堅持以和平方式進行。
馬拉拉的家境優渥、父親是詩人兼教育家,對她的成長發展固然提供了極佳的助力,但是她的行徑,證明了發大菩提心人人可為,也證明了毅力與年齡無關,一個人只要決心貢獻心力就能改善自身處境,能付之踐履就能獲致利他的成功彼岸。
她十一歲時就能用心中的一把尺去丈量正義。十四歲的年紀,劫後餘生後,就能不畏惡勢力,有能力與勇氣為堅守正義,勇悍行事。直至十七歲也不放棄初衷,堅持理念。一路艱辛,舍我其誰?
相對於主客觀條件差異甚大、年紀相近的我國青少年們,教育主管機關、家長、學校及師長們應該有所警惕──是否在課程設計、教學方式、輔導策略等等應注入國際觀、人文素養及人文關懷等的面向,媒體不應聚焦於芝麻綠豆的小事,應在生活中醞釀溫暖人、我、社群、自然關係的情懷,積極提升整個環境的能量,以期給予下一代最有效的指導與支持。
我們在欽羨巴基斯坦十七歲少女榮登諾貝爾和平獎殿堂之餘,有效地引導協助我國青少年,擴展胸襟、開放視野、放眼世界、不亢不卑是致力於教育志業者應努力以赴的嚴肅課題。
古文雄(新竹縣/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