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用成語會讓人思想懶惰、頭腦混沌、一知半解」,又說「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筆者從事國文教育近四十年,對杜部長的高論,實無法茍同。
所有受過文字訓練的人都知道,成語在語言、文字中的妙用,譬如需要二、三十字,甚至五十字才能講清楚的話,往往只要用四個字便可說得明明白白。
成語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各有典故及來源,有些更包含智慧與哲理,因此不論是寫作、書信、談話,如果成語能用得恰到好處,不但立收簡捷博達之效,且受人尊敬,況且學習成語還能讓人了解文化及歷史典故,所以多用成語有助於提升國人文化素養,怎能說「用成語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胡適先生在民國初年推行「白話文運動」,緣由當時社會文風受八股文影響太深,造成文字僵化,阻礙文化、教育推展,故有「我手寫我口」之議,但他並非反對用成語,例如他的「論禪小札」文中便有「勿吝珠玉」、「裝腔作勢」等成語;其實胡適先生只是主張不用冷僻的成語,杜正勝雖自居是「胡適的信徒」,卻似乎並不真正了解胡適先生對成語的態度。
成語是語言與文字的寶藏,身為教育部長應對這寶藏盡到保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