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即將全面推廣「新農業運動」中重要的「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今年六月就會有首批通過驗證,並標示產銷履歷的農產品問市,並計畫在二○一五年全面實施產銷履歷制度;此外,舉凡標示「有機」的進口或國內農產品,也會在兩年內全面納入管理。
農委會為了提升國產農產品的品質,建立可供追蹤產地、來源等資訊的管道,因而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用意良善,似乎也是為了因應加入WTO後,以「精緻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的作法,值得肯定。
然而,筆者對此一制度推廣成效,卻不敢太過樂觀,因為農民的教育程度可能不足,儘管制度再好,總有少數害群之馬為了一己私利,而偽造、變造檢驗報告或其他文件;其次,官方每次提出一個構想,起初都是信心滿滿地雷厲風行,但是時日一久,第一線的公務員不是抱怨人力不足,就是開始怠忽職守,後續監督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內閣閣員調換頻繁,一個制度推展還沒穩定,主事者又換了人,導致政策無法連貫半途而廢。
更讓筆者疑慮的是,「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會不會被有心人利用,將所有配合產銷履歷而增加的成本,灌水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政府卻無法有效查核,對消費者而言,反而是權益受損。
因此,在「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全面實施前,請農委會官員注意制度的公平與公正性,切勿使新制度造成農產品價格的不當哄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