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是買一個生活機能,在熟悉的地段最為舒心便利。圖/皇冠
文/陳斐娟
曾有朋友問我,如何選擇地段,我開玩笑說,「住在媽媽家隔壁,就是最好的地段。」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仔細想想不無道理。住媽媽家附近,吃喝有人照料、家裡有人打掃、連孩子都有人幫忙帶,沒事還幫你去屋裡巡一巡,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地段。
買房子除非是純投資,不然還是買一個生活,這怎麼說呢?你熟悉的地方,你知道什麼時候出門會塞車、坐公車有沒有位子坐,政府說的捷運規畫是選舉大餅還是真有其事,順著交通動線,在熟悉的地方,你知道哪裡有好吃的餐廳、菜市場的菜新不新鮮、公園會不會有怪叔叔,這是生活機能。你熟悉的地方,你知道附近學區素質如何、居民品質好不好、會不會有宮啊、廟啊的藏在社區裡,初一十五叮叮噹噹個不停,這是人文素質。
最重要的是,你熟悉的地方,總有些三姑六婆的鄰居朋友,通通比別人掌握得更好,換句話說,你是「住在巷子內的」(台語:內行的),當然比別人有更多的贏面。
我知道很多專家都會告訴你,買房子一定要謹記這六字訣:「地段、地段、地段」,評估地段的說法不外是蛋黃蛋白啦、框框論啦、寧願買市區一張床不買郊區一間房啦……等等,這些專家都是我的投資導師,我把這些原則奉為最高指導原則。但我的通行細則是,謹遵「最好的地段,就在媽媽家隔壁」,走路就可以回家吃飯,那就更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