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首任主委、中研院院士陳奇祿(見圖/公視提供)六日下午病逝,享年九十二歲。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陳奇祿遺願捐出原住民素描、書法、著作予台博館、史博館等單位,文化部將盡速協助處理。公視十、十一日播陳奇祿紀錄片,供民眾追思。
【本報台北訊】文建會首任主委、中研院院士陳奇祿(見圖/公視提供)六日下午病逝,享年九十二歲。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陳奇祿遺願捐出原住民素描、書法、著作予台博館、史博館等單位,文化部將盡速協助處理。公視十、十一日播陳奇祿紀錄片,供民眾追思。
陳奇祿是台灣研究原住民文化的開拓者。他一九二三年生於台南,三歲隨父母長住大陸,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學系。他原本念的是政治,一九四七年起受邀擔任《公論報》副刊「台灣風土」專輯主編,並與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合作發表「台灣原住民工藝圖譜」專欄,從此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人生跟著轉彎。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指出,陳奇祿的成長經歷,讓他主編「台灣風土」時可以整合日本、台灣學者,以及自大陸遷徙來台的學者,為戰後台灣打造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龍應台表示,陳奇祿既是傑出的人類學者,亦是台灣文化建設的開拓者。當年他高瞻遠矚倡議設置中央級文化專責機構,而有了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誕生。
一九八一年,陳奇祿獲邀擔任文建會首任主委。他任文建會主委八年期間,制定堪稱「文化大法」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文化資產保存法」,用嚴謹、專業的態度推動文化業務。他以台灣美術發展史為主軸,策畫「年代美展」、「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及「台灣地區美術發展回顧展」,開啟台灣美術研究、展覽和收藏風潮。
陳奇祿也擅長書法,魏碑造詣深厚、筆力遒勁,國定古蹟「總統府」大門匾額題字便出自其手。
公視HD頻道、公視二台分別於十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十一日下午五時四十分,播出紀錄片《澄懷得以觀道:陳奇祿》,片中記錄陳奇祿親手繪製的原住民文物圖錄、書法、畫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