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唐山佛手過台灣

文與圖/吳德亮 |2014.10.07
8037觀看次
字級
大葉種的佛手茶因葉片碩大有如佛手而得名。圖/吳德亮
安溪騎虎岩寺至今仍留有當年大道和尚育成的佛手茶母樹與佛手柑雕塑,寺內則有色澤砂綠烏潤的佛手茶招待香客。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台灣早年大多數的茶樹品種都源自福建,且多在清朝中葉至日據時期所引進。其中較為著名的包括來自建甌的矮腳烏龍,經改良後成為台灣最夯的「青心烏龍」;安溪縣的鐵觀音品種「紅心歪尾桃」,以及來自永春縣的佛手茶等。

充滿濃濃宗教意味的「佛手」名稱,指的不僅是芸香科中一種清香名貴的水果,也是葫蘆科的一種常見蔬果,更是大葉種的一個茶樹品種,儘管三者分屬全然不同的植物,卻都由於形似佛手而得名。

「佛手柑」屬芸香科柑橘屬,有佛手、五指香櫞、五指柑等多種別名,果實形如千指佛手,大多作為藥用或觀賞。「佛手瓜」為葫蘆科佛手瓜屬,為台灣常見的蔬果。至於「佛手茶」又稱香櫞種或雪梨,葉片碩大有如佛手;也有人說茶品沖泡後,帶有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而得名,獨特的茶香則稱為「佛手韻」。由於價格名貴等同黃金,又有「金佛手」之稱。

佛手茶最早源於福建安溪,與佛手柑且有著極為密切的「血緣」關係:傳說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有高僧大道和尚雲遊四方、遍訪名剎,駐留安溪騎虎岩寺,有感於居民少藥且求治心切,而潛心研究「佛藥」,由於寺院周圍原本就栽有大量佛手柑果樹,因此某日突然福至心靈,將大葉烏龍茶樹嫁接在佛手果樹枝上,於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七○○年)育成佛手茶,當時主要做為消積去鬱的「禪藥」。《安溪縣誌》且有記載說: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年)泉州瘟疫肆虐,有高人指點以騎虎岩兩株母樹製成的佛手茶沖泡品飲,疫情果然獲得舒緩,使得佛手茶一時聲名大噪。

騎虎岩位於安溪縣虎邱金榜村,自縣城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由於騎虎岩寺始建於南宋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年),因此坊間有人以訛傳訛,認為佛手茶最早應來自南宋年間,甚至還有源自北宋的說法,其實都是不對的。今天前往騎虎岩古剎,仍可以看到當年首次接植成功的兩株母樹,生氣盎然地張開大如手掌的茶葉,見證當年的功德。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一七○五年),騎虎岩寺有僧人將茶苗攜往永春縣達埔鎮的獅峰岩寺,大量栽植做為禮佛或寺院僧人與求醫問藥的香客飲用,流傳至今成了永春的主力茶種,堪稱是佛手茶的第二故鄉了。

佛手茶的第三故鄉則在台灣文山地區,約在清末民初的日據時期,由福建永春傳入,先後在新北市的坪林、石碇等地種植,大多為紅芽種。由於抗逆性較一般中葉種茶樹稍強,很快就在台灣土地上落地生根,此後又陸續從坪林傳至南投竹山、嘉義阿里山、台東鹿野等地,只是種植的面積並不多,成了台灣較為稀少但質優價昂的茶品。

以條型包種茶為主流的新北市坪林與石碇,所製作的佛手茶也多以條型為主。而阿里山與台東縣鹿野鄉,則多為球型佛手茶。至於在南投縣竹山鎮,還有茶農將佛手茶殺菁烘焙後,再以自創的渥堆工序製作為「台灣黑茶」,並經存放一年後再緊壓為圓茶餅。

阿里山的佛手茶大多種植在海拔約一三五○公尺的隙頂與石棹附近,長年的落霧使得當地的佛手茶枝芽軟而葉片肥厚,因此往往會垂下枝葉而無法長高。茶園主人說若不修剪,垂下的枝葉就會落地生根,再長出新的茶樹,生命力十分強韌。

阿里山佛手茶通常剛開面就採摘,採下的葉芽較嫩,因此所製成的茶品,顆粒比其他地區要小得多。茶湯則十分柔軟、入口爽滑,比一般烏龍茶刺激性低,而且經碳焙二至三次後的佛手成茶,都得再經一道去梗的工序,外觀十分緊結而亮眼,飲之且彷彿佛手柑烤過的香味,在口腔內停留很久,最是迷人。

台東鹿野佛手茶則係於一九八六年自坪林引進,大多為紅芽種。經過茶農的努力,今天所製作的佛手茶品香氣獨特,入口不澀,且無刺激性,儼然成為地方特色茶。成茶的茶葉外形緊結捲曲、肥壯重實,與永春佛手茶同時沖泡作比較,發現無論發酵程度或焙火,永春佛手茶都與今天的安溪鐵觀音類似,外觀也呈現較為青綠的球狀,而鹿野佛手茶明顯呈現中發酵,且焙火較重的深褐色,至於幽雅的「佛手韻」則不相上下。

佛手茶品種依春芽顏色區分,可大別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台灣則以閩南語稱為「紅葉」與「青葉」,而以紅芽為佳。永春縣栽種的多為紅芽佛手,鮮葉大如掌而呈橢圓形,主脈彎曲,葉肉肥厚,泛有黃綠油光。

永春佛手茶外形呈捲曲的球形,當地茶人普遍形容「如海蠣乾」,條索粗壯、色澤褐綠明亮。以小壺沖泡後但見湯色泛著黃綠清澈的油光,並緩緩釋出一股馥郁幽芳,冉冉飄逸擴散,彷彿正有十幾顆佛手柑,在室內散發著綿延不絕的清香,慢慢沁入心腑。輕啜入口入喉,甘醇的口感在舌尖與喉間回吐的熟韻交會舞動,直教人拍案驚呼,而綠葉鑲紅邊的葉底在壺內仍有蠢蠢欲動的餘韻,可說視覺的美感、嗅覺的意境、味覺的澎湃都兼具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