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生長發育期的孩子,常嚷著手腳關節痛,家長切勿輕忽,更別急著「補」為上策,當心轉大人不成,恐成為恨天高,一名國中生因此補出「長短腳」。
一名愛打籃球國中男生,雙手十指突然腫成「甜不辣」,原以為是打球不慎「吃蘿蔔乾」造成運動傷害,不料休息後未好轉,關節持續紅腫、熱痛近三個月,原本靈活運球的手指,連「拿筷子吃飯」力氣都沒有,加上眼睛又紅又痛,就醫後確診為「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楊曜旭指出,自體免疫疾病「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患者手、腳關節疼痛症狀,常被家長當成轉大人「生長痛」,或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少年就診時眼晴紅如小白兔,為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常併發的葡萄膜炎, 一看就知道並非運動傷害,也不是家長以為「轉大人」的生長痛。
楊曜旭表示,國、高中生正值發育青春期,門診中不少案例,發病初期都被當成「轉大人」生長痛,有的家長放任不管,有的卯起來幫孩子以人參或靈芝等中藥材進補,由於這類補品會強化淋巴系統T細胞,反而使發炎反應加劇,加速對關節破壞。
「年紀輕輕,怎會得關節炎?」楊曜旭說,關節炎並非老人家專利,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JIA),屬於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疾病成因不明,因為免疫活化過強造成發炎,全台發生率為每年每十萬孩童有近五人罹病,從一歲多幼兒到國、高中生都有,高峰期分別發生在四歲及十歲。尤其季節交替、天氣轉涼時,更是好發期。
楊曜旭強調,生長痛不會紅、腫、熱、痛,多發生在晚上,且時間不長,按摩可舒緩疼痛,但幼年型自發性關節炎,關節腫痛難忍,尤且早上起床時,會有特別僵硬「晨僵」情況,家長千萬別傻傻分不清。
他提醒,孩子若出現莫名的慢性手腳、膝蓋等關節紅、腫、熱、痛,早晨特別僵硬,甚至賴床、不想玩耍,超過兩周仍不見好轉,最好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求診,否則錯失黃金治療期,拖久了不但會長不高、變成「長短腳」,甚至會導致關節變形、不良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