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政府公布三家銀行呆帳逾一百萬元客戶名單,但據資深銀行監察人表示,呆帳只是冰山一角,許多掏空金額事實上是藏在「催收款」。另外,藍綠雙方都有立委要求,除了呆帳戶外,更應公布呆帳保證人名單,才能讓真正搞掏空的人現形。
金管會前天公布東企、花企與棉華銀行的百萬元呆帳客戶;其中,東企計有八百九十三戶,呆帳金額三十六億七千萬餘元。台東企銀前監察人郭三進表示,八百多位呆帳戶只有少部分是掏空人頭戶,真正掏空是利用公司名義,或是列為「催收款」,而催收款金額往往多於呆帳。
郭三進表示,許多掏空案都放在「催收款」,且催收年限長達十五年,時間到了還可以展延,很容易逃避金檢。他說,要防止掏空或是超貸、人頭帳戶,最好是從「催收款」調查,一旦淪為「呆帳」就無法追回了。
另外,國民黨籍立委賴士葆和民進黨籍立委高志鵬昨天分別表示,除了公布呆帳大戶外,最嚴重的問題是呆帳背後的政商關係,掏空、冒貸大戶多以保證人或關係人身分貸款,他們要求金管會也應公布呆帳保證人名單,才能讓冒貸、掏空大戶無所遁形。
據統計,從民國八十八年到去年十一月,本國銀行轉銷呆帳累計有一兆七千五百多億元,其中,一兆五千多億元以銀行的盈餘轉銷。另外,目前各銀行持續催討當中的「逾放款」,到去年十一月為止,累計將近四千億元,如果催討無效,將來可能變成呆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