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管有機食品 勿放寬農藥殘留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2014.09.29
1143觀看次
字級

台灣仿有機食品充斥,早為消費者所詬病也多次反映,卻始終未受到主管部門的重視,讓國內確實潛藏一股「有機風暴」。

近年來國內正吹起有機農作風潮,有機農產品市集應運而生,許多科技大廠老闆紛紛投入有機農業生產行列,有機農業更是年青人返鄉務農的首選,政府亦將有機農業發展視為未來台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然而受限於土壤品質不佳、潔淨水質及水源供應短缺、落塵汙染、隔離緩衝帶不足易遭鄰近農田噴藥汙染、氣候潮濕易生病蟲害、儲藏期短、難採規模化生產、驗證過程繁瑣、高驗證費用等因素,取得有機驗證合格農戶占全國農業總生產面積的極少部分(不到百分之一),有機農業要成為台灣農業主流還有漫漫長路。

目前台灣有機農產品的市場,主要集中在都會區,常見的通路有:農民自產自銷、有機專賣店、連鎖超市或百貨公司超市有機專櫃、集體團購、宅配等。

由於相關管理規範不夠完善,國內有機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尚未建立,使得市面上仍存在諸多魚目混珠的有機農產品,特別是畜產、水產品,導致消費者信心不足,也阻礙該產業的正常發展。

國內有機農產品驗證工作雖交由十三家民間機構執行,但是品質不一、驗證出紕漏案例時有所聞,成為把關上一大漏洞。

要有效推動有機農產品最大的關鍵在於如何透過嚴格有效的把關,建立具公信力的認證制度和標章,讓消費者能安心購買。

為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對驗證機構制定嚴格評鑑制度,定期進行評鑑,若有不實情況,應立即取消其驗證資格,並在官方網站公告。

為防止有機驗證標章被濫用,政府可以針對產量進行詳細估算並根據年產量以及包裝量核實提供有機認證標籤的數目。

使用交易證書,加強有機來源的真實性;訂定嚴格的罰責,強化取締機制,讓業者不敢心存僥倖,並加強教育與宣導,才能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度,讓有機農產品不再只是小眾需求。

在政府號稱最嚴格檢驗(零檢出)標準下,國內尚充斥許多仿有機產品,如今政府主管官員竟然打算放寬農藥殘留標準,以政府部門對混米、餿水油等把關能力之差,將更加難以管控,何況根據消費者的認知,無任何農業殘留始能稱為「有機」,也才願意花高於傳統農產品數倍價格購買,一旦消費者信心崩盤,恐將形成另一波有機農業風暴!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