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路寒袖作家
台灣的文學獎之興盛令人稱奇,大大小小,從校園,到地方,以至全國,據說超過一百二十種,彷彿是新世紀的文藝復興。有些作家的著作,全書十幾二十篇(甚至更多)的散文、小說,無不是征戰各種文學獎的戰利品,這種現象除了證明那些作家善於比賽的能耐,還得拜文學獎蓬勃發展所賜。
文學獎對台灣文壇的貢獻有多大呢?早期掀起浪潮的兩大報—《聯合報》的「聯合文學獎」、《中國時報》的「時報文學獎」,讓不少具寫作才華的作者一夕成名,甚至飛上枝頭成了文壇的鳳凰。執文壇牛耳的兩大報副刊,更常從得獎新秀中挖掘編輯人才,成了副刊編務的傳承者。
而稍晚加入的全國學生文學獎結合了校園刊物(明道中學的《明道文藝》)與平面媒體《中央日報》,以大專、高中(後來又向下擴展到國中生)學生為徵文對象,是新秀初試鶯啼的最佳舞台,也減少了許多難以躋身兩大文學獎得主的遺珠之憾,三十餘年積累下來,目前台灣中壯輩以降的作家幾乎少有不受惠於此一獎項鼓勵的,一個文學獎成了台灣作家的搖籃,見證了文學只要耐心毅力的扎根深耕,終會繁花盛開。
我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服務後,當然就開始參與每年的時報文學獎盛事,後來承《台灣日報》之邀轉換跑道,到該報負責藝文中心編務,其《台灣副刊》雖無力舉辦文學獎,但它的質感與影響力深受當時的台中縣政府肯定,因而受託承辦了八屆的台中縣文學獎。之後,職場再易,到了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文學獎對地方政府而言,盛事一樁,當然辦得熱鬧非凡。
文學獎早成為台灣各縣市文化、教育局處的基本業務,就徵文組別、文類而言,新詩、散文、小說是基本款,報導文學則僅擁半壁江山。有些縣市會因應各自的區域文化差異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譬如台南、高雄兩市都有台語書寫的相關文類,苗栗、高雄則有學生組別,台北市除了獨樹一幟的文學年金,也加設古典詩、舞台劇本。
舞台劇本類也一直是新北市文學獎的特色之一,今年因緣際會,我應邀協助新北市文學獎的辦理。從整體規畫來看,文化局頗有變革求新的企圖,我統計歸納後發現,本屆新北市文學獎之特色至少六多。
一、組別文類多,共分黃金組、舞台劇本組;成人組下有四類:新詩、散文、短篇小說、小品文;青春組有短詩、小品文兩類,合計有八類。二、參賽件數多:總件數高達一千六百餘件。三、評審委員多:評審設初、決審兩審制,每類組需三位委員,所以共得聘四十八位評審委員。四、主編或總編輯多:姑且不論評審委員各自的文學成就,之中曾任或現任報紙副刊或相關版面,以及出版社、雜誌社的主編或總編輯者竟多達三十一人,不管還存不存在的報紙,如《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自立早/晚報》、《中央日報》、《台灣日報》等,幾乎已將報紙副刊主編網羅殆盡了。五、評審委員政務官多:有三位(就評審而言已經很多了),分別擔任過文建會主委、國立台灣文館館長、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長。六、評審之中校長多:有現任的清傳高商校長,和前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另外,擁有大學系主任、所長、院長經歷者更是大有人在。
或許有人會認為統計數字是花邊,其實不然,頭銜雖是趣聞,但重點是所有決審委員都是評獎無數、經驗豐富的知名作家,其中半數左右是台灣重要的大型文學獎的推手、執行者,每位評審都是專業的看稿人,可說是「鑽石評審團」。決審會議當天,二十四位評審委員一字排開,大家異口同聲說「很多年沒看到如此的盛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