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歲的張先生,二個月前右上腹不適,確診第四期胰臟癌,併肝臟轉移,化學治療右側下肢腫脹,走路有脹痛感,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顯示深層股靜脈靜脈血栓症。
五十歲的陳女士,月經週期如常,前三天月經出血量較往常多,突然左側上、下肢乏力,確診腦中風,檢查顯示血液凝固系統異常病變,診斷子宮內膜癌第三期。
一八六○年法國醫師阿蒙圖蘇報告癌症病人發生血管血栓塞現象,後續研究證實癌症病人常有血液凝固系統異常,血栓塞症是癌症病人常見併發症。
癌症病人約百分之十到十五會發生靜脈血栓栓塞合併症,發生風險為一般同齡民眾六倍,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等動脈血栓症風險也較一般民眾高。
如果無原因發生血管血栓栓塞,要警覺有否潛藏癌症。癌症病人血液凝固系統的異常表現,沒有臨床症狀,只會出現在血液凝固功能檢查異常和致死性的血栓栓塞症。
血栓栓塞症絕大多數是病人出現臨床症狀,才進行血液凝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如血管超音波檢查、血管攝影檢查、電腦斷層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或肺灌注核醫檢查,證實血栓塞症存在。
血栓栓塞症臨床症狀,依發生血管部位而異。一般而言,靜脈血栓栓塞症主要源發於四肢深層,藉由血液循環,蔓延到肺部,形成肺栓塞。肺栓塞症和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是血栓栓塞症導致死亡最主要途徑。
癌症病人常併發肺栓塞及腦中風、心肌梗塞,是猝死常見原因。針對高危險群癌症病人,醫療專業人員必需跟病人和家屬做好衛教和預防。
亞洲地區,包括台灣,靜脈血栓栓塞症發生頻率不若歐美,癌症病人部份也不受重視,必須由醫療專業人士提供知識,重視和注意動脈栓塞相關症狀,做好預防第一步。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