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快樂嗎」?這兩天發生數起幼童遭遺棄或虐待的案件,加上本土的大同公司遷廠越南,據知都和經濟有關,想到這些孩童和員工,實在教人快樂不起來。
其實自己可以想辦法快樂,快樂也很容易,但前提是必須衣食無缺,有個安定無虞的生活環境。
經濟壓力是不快樂最大的因素,持續的景氣低迷,讓執政者喊了十幾次的「拚經濟」,成為謊言和笑話,也是國人「生活不幸福」的關鍵。經濟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但對金字塔頂端的權貴卻沒影響,所以仍有一成的人自認生活「非常快樂」,這十比一的比例,讓貧富差距變成溜滑梯。
社會底層的民眾無能力改變現狀,只能「苦中作樂」,所謂「人家騎車,我走路,回頭看推車」,自我調適方能過得快樂,所以抱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過日子,問題是,當百姓秉持「少欲知足」過活時,政府給了我們什麼驕傲的作為,又帶給民眾什麼值得期待的憧憬呢?
「當家方知柴米貴」,政黨輪替七年來,台灣創造了驚人的自殺率、經濟低迷、政治混亂、貪瀆腐化,及縱容罪犯掏空國庫外,還有什麼可炫耀的?民眾回顧自己的生活品質,在一到十分之間,你會給自己打幾分「快樂分數」呢?